【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六册第64页。

【教材简析】分数的学习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和拓展,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一个平面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者几分之几来表示它的一份或者几份,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计算。这学期,继续学习分数,主要是将若干个物体组成的“1”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而这里的“一份”也不仅仅是“一个”,可以是“几个”作为“一份”,本节课的任务就是认识整体的几分之一。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同样是学生认识的一次飞跃,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不难,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并不容易。

【设计理念】

一、学习永远是孩子自己的事——基于生本理念的思考。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只有学生在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学会数学思维的方法,丰富参与学习的经验,积累思维的经验,逐步学会独立思考,掌握基本的思考方法。

二、教本亦是学本——关于学本理念的思考。苏教版数学教材编写凝结着小学数学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专家的智慧,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层次性强,循序渐进,特别适合儿童课前自学。它既是教本也是学本,教师要研透、用好、用活教材,学生更要反复阅读教材(学本),师生课前共同研读文本是教、学成功的必然选择和前提条件。

三、以问引学,立体导学、思而会学-----基于学习方式的思考。以问引学,学由疑始,学生的有效学习始终是伴随着问题展开的。立体导学,通过自学、交流、比较并在师生、生生、生本对话多方面、多维度地指导每一个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思而会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收获成功的喜悦,丰富学习体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

3.通过学生参与具体操作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自主研学活动单】

1.一个桃子平均分给四个小猴子,每个小猴子分得这个桃子的几分之几?你怎么想的?

2.(反复阅读课本第64页,获得哪些信息)我知道。

(1)一盘桃子平均分给4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得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我是这样想的: 。

(2)一盘桃子(四个)平均分给2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得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我是这样想的: 。

(在新课进行之前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教材,初步接触和理解教材内容与思路,大致理清新学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并建立起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形成知识的结构体系。)

3.(通过上面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尝试完成下面的练习。)我发现 。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着重引导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精读、研读,深入思考老师布置的练习题,并作适当的尝试练习。)

4.(以问引学,就是在预习中指导学生摘记疑难、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听课,提高听课的针对性。)我想问 (预习是重要的学习环节,学生为即将进行的一节课作好充分的准备仍是有效学习的必要前提。通过预习让学生上课前对即将要上的知识 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掌握听课的主动权。)

【教学过程预设与意图】

一、以旧引新,引导发问

一个桃子平均分给四个小猴子,每个小猴子分得这个桃子的几分之几?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继续研究分数,通过课前的学习,你有哪些疑问?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为什么一个桃子平均分给四个小猴子,每个小猴子分得 ■,怎么四个桃子分给四个小猴子,还是 ■呢?2.四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小猴子,每个小猴子分得 ■?还是 ■呢?(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回顾旧知识能够有效地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当学生还没产生问题的时候,他的学习就还没有真正开始。课堂只有走向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型课堂,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

二、协作分享,探究新知

(一)检查预习,组内交流,协作分享。

(二)分组汇报预习情况,展示交流,深化理解。

1.指明一小组汇报:一盘桃子平均分给4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得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后,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评价。

板书: ■ 一盘桃 平均分4份 1份

2.指明一小组汇报:一盘桃子平均分给2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得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

预设:学生中可能出现两种答案: ■和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得出应该根据平均分的份数,确定应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板书: ■ 一盘桃 平均分2份 1份

(让学生充分展示课前学习成果,分享学习经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展现思维的过程,促进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3.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板书,思考:

(1)同样是4个桃子,为什么第一小题用 ■表示,第二小题用 ■表示?(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发现: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2)这两题与“一个桃子平均分给四个小猴子,每个小猴子分得这个桃子的几分之几?”不同在哪儿?(引导发现:平均分的份数相同,但是课开始的题目是将一个物体平均分,而这两题是将一些物体平均分。)

4.引导质疑,深化认识。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如果8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子,每个小猴分得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用■而不用■来表示的道理。(问题引学,就是以“问题”发现、生成和解决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主建构、合作探究、展示对话过程中,真正学会思考、分析、比较、总结、归纳、综合、判断和评价。这样的课堂才是生本的课堂、生动的课堂和生态的课堂。)

三、训练评价,深化认识

组织全班交流“想想做做”第1题的讨论情况,回答:课前有做错的吗?错在哪里?现在明白了吗?思考:上面两小题“每份”是不是就是“每个”?下面两小题的“每份”还是“每个”吗?(学生课前的练习属于自学,有可能是依葫芦画瓢——模仿,甚至有可能做错。在深入学习后,学生一定会有新的收获,认识也必然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明白学理、建构意义,这个层次的交流,有利于深化认识,学以致用。)

四、丰富认识,激发兴趣

师:你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介绍分数的发展史,课件呈现:在我国很早就有了分数,最初用算筹表示,例如,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表示成■。下面的4根算筹表示什么?上面的1根呢?古埃及人曾经用象形符号表示分数,把 写正在整数的上端,表明这是一个分数。例如,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表示成这样 ■ 。后来,印度人发明了数字,阿拉伯人发明了“—”,就把分数表示成这样了,例如, ■ 。(将学生引入数学文化层面,让学生在数学史中领略分数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续学习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五、归纳总结,引发深思

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那些小组表现得最棒?还有什么疑问?

(让学生回顾、梳理当堂学习的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让学生体验学习所取得的成功的快乐和成长的体验。以小组为单位的组际评价更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下课前,引导学生是否还有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引发学生新的疑问。虽然下课了,但是思考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