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是现代教学的主题,而多媒体教学已走在了教学改革的最前沿,成了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极端,一种是“宁滥毋缺”,体现在青年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者身上;另一种是“宁滥毋用”,体现在大多数教龄较长的执教者身上。这样的课堂注定不是现代化的科学课堂。如何把握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个度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去落实。

一、在需要增加容量的时候

数学教学过程相对于语文而言是比较单一枯燥的,既没有美妙的情节,也没有震撼人心的故事背景。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吸引学生,增加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和训练学生思维,采用多媒体教学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既直观又省时,既能调动学习兴趣又减轻了学习负担。比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组合图形面积”,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割”或“补”使这些组合 图形转化为基本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及梯形,然后直接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同一个组合图形,可能有不同的“割”或“补”,不同的思路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一个学生也会想出好几种方法。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逐一展示和介绍割补情况,一节课根本没法完成教学内容。若把学生对图形的不同分割情况通过投影仪在大屏幕上一一展示,既节省了学生鱼贯而入逐个展示的时间,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分割方法的欲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更全面掌握图形分割的技巧;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交流了方法。这样的好帮手,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二、需要直观形象的时候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转一转,通过这些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思维。但是有时用这些方法也很难让学生从操作中得到感性的认识,这时候能帮学生的只有多媒体了。比如北师大版小学十二册数学“圆柱体和圆锥体”中对“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的学习,让学生把一个长方形物体(近似的看做长方形)绕某条边旋转一周后,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 空间想象力较强的学生比较轻松,而想象力弱的学生即使旋转几遍也没有清晰的轮廓。这时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旋转过程,学生便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一个长方形物体绕某条边旋转一周后,得到一个圆柱体,旋转轴就是圆柱的高,相邻的另一条边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同时也能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使思维得到拓展与延伸,对后面圆锥体的学习也就容易多了。再比如六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变换”,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后,教师通过电脑演示变换过程,学生便会很直观地感受到从一个图形到另一个图形会有不同的变换方法:可以是旋转,可以是平移,可以是平移与旋转相结合,可以是轴对称,也可以是三者相结合,不同的旋转中心和方向,变换方法就不同。简单的演示使学生准确地掌握了知识要点,理清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度、旋转方向)和平移两要素(方向和单位长度)。

三、想要灵活快捷的时候

三尺讲台是神圣的,而四尺黑板是有限的,在板书了一定量的内容后,还需要再板,那就不得不擦掉前面写在黑板上的东西了。然而当你再回顾总结全课堂内容时,便只能是凭空画符无有所指了。倘若用了多媒体,就不会有这样尴尬的局面。再则我们演示两道例题,补充几个习题,展示一些图形的形成过程,多媒体似乎要快捷的多。

多媒体能在教学中叱咤课堂,但传统的自制学具也功不可没,巧妙科学地利用学具,也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的教学,让每组同桌分别准备一辆模具小汽车和一辆模具客车,根据问题的要求,在教师引导下以做游戏的方式展开自主探究。这样,学生就被问题紧紧吸引,调动了积极性,同时学生会不自觉地以小司机角色真正走进题目,自觉地去解决问题。贴近一次生活,要比被动地观看大屏幕,听老师讲解效果好得多,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多媒体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万能钥匙,关键是怎样科学合理的利用这些资源,真正起到服务教学的目的,和谐的利用多媒体才是最有价值的。在多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把握住这些方向,便不会出现鼠标点、点、点,图片飞、飞、飞,学生昏、昏、昏的情况了,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便可以放心地应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