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也有人说:“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场。”对此,他作了这样一个比喻:老师就是牧羊人,牧羊人的主要任务不是教羊儿怎样吃草,而是要不停地为羊群寻找肥美的草原,以便羊儿吃个饱。于是,我想到了我们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尽管各级各类政府给予政策关注,加大资金投入,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主管部门和学校想方设法通过政府配送,自行购置,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来创建图书室,增加图书量,缓解学生缺书读的现状。但因人多量少,我们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仍像一片贫瘠的土地,而孩子们就如同一群骨瘦如柴的羊儿,“没书读”成了农村小学生面临的最大难题,为了走出这一困境,满足农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我在教学工作中做了点滴尝试,以尽到一个“牧羊人”的微薄之力。

创建班级图书角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的班级图书角就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在动员会上,我给同学们讲述不等式 “1≥30”的原理,即每人利用零花钱买(或借)一本课外书,拿到班上来。互相借阅,这不就等于每人拥有了30本书,同学们若有所悟。一个星期过后,我们就实现了“1 ≥ 30”这一愿望。班上建起了图书角:充分利用本班学生自己的一两本课外书,在班上轮流借阅、自由交换。这样每个学生花钱不多,但在班集体中却可以阅读几十本甚至上百本的书,这对条件一般的农村学生来说既经济又实惠。因为这些书是同学们共有的,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更是十分爱护,且读得格外认真,这使我想起了《黄生借书说》中“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话。

巧用报刊功能

学生当中征订报刊的人相当少,所以这一点就得靠教师去搜集整理。学校订有《人民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山东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中国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报》等刊物;教师每人都订有《安康日报》和与自己教学相关的刊物,其中有好多优美的文章很值得一读,教师读完后便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喜爱程度有选择性地浏览。

一眼二用看电视

电视是农村小学生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看电视是农村孩子“忙中偷闲”的一项重要活动。对此学生家长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有的家长任意让孩子去看,看什么不闻不问,缺乏对孩子的关注,这是一种对孩子成长不负责任的态度;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迫切希望孩子走出农门将来有所作为,因此对孩子的学习特别关注,要求非常严格,不允许孩子看电视。一旦孩子观看电视就会大声责骂,甚至拳打脚踢,采用粗暴的方法对孩子看电视加以限制。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既不能让孩子在自由活动时间内轻松愉悦,又严重损伤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当我了解到这些信息后,就写了一封《告学生家长书》,建议家长合理安排时间让孩子观看电视,这样一来,看电视不仅成为孩子们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成为学生们课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拓展了学生的语文知识面,而且成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家长学生双双乐意。

借鉴他人习作

孩子是最具创造力的群体,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我利用他们这一特有的优势,进行了两步走:第一步把小学生在习作课中写得好的文章,经过详批细改推荐给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分享;第二步选派几名作文爱好者组成习作组,每人每星期至少写一篇优秀的习作,整理成册,供其他同学在学习中借鉴,做到在借鉴中评价、交流、享用,必要时还可以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和合理化的建议,互促互进,共同提高。

因人而异,广泛选择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对学生阅读的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因人而异。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读物,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笔记形式不求统一,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动机,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外阅读之中。

总之,要做一个合格的“牧羊人”,就要不知疲倦、永无止境地为“羊群”寻找肥美的草原;要想让农村小学生有课外书读,我们做教师的就要时时关注学生,处处心系学生,竭尽全力地为他们创造一切可能的机遇和条件,让他们在书的海洋里像蜜蜂采蜜那样博采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