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引导是一种到位而不越位的艺术。我们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地位,同时又不能忽略老师的正确引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需要我们教师去响应、去对话、去引领。

一、个性化解读期待教师深入浅出的点拨

学生之所以能既有温度而又有深度地解读文本,迸发出精彩,缘于教师对文本的真情解读和对学生个性解读的引导、点化。

片断1:苏教版《三顾茅庐》

师:作者是如何描写刘备对诸葛亮的虔诚与恭敬呢?

生:刘备恭恭敬敬的站姿看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这让人感动。

师:为什么刘备这样的一个站姿能打动人心?请联系上下文和人物身份、地位等说一说你的感悟。

生:从刘备站立的位置来看,他站在草堂台阶下等候,此时的刘备已是名震天下的一方诸侯,而诸葛亮是一个普通百姓,刘备完全放低自己的身份,把诸葛亮当师长尊重。

……

师:作者将刘备的站姿、站立的地点、时间写得很详细,让我们感受到刘备对人才的尊重。

……

这堂课上,教师在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读文本的同时,充分尊重并引领着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并从更高层面上鼓励激发:“为什么刘备这样的一个站姿能打动人心?请联系上下文和人物身份、地位等说一说你的感悟。”学生在老师的点拨引领之中,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获得一种高品位的精神享受,进入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世界,享受文本带来的心灵愉悦。

二、链接式解读需要教师左右逢源的引领

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片断2:苏教版《三顾茅庐》

师:通过课前阅读,谁能说一说刘备前两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并说一说张飞恼火的原因。

生:第一次,刘、关、张三人去拜访诸葛亮,没有遇到诸葛亮。张飞发怒了,说诸葛亮是一个村夫,不必哥哥亲自请,只要派人把诸葛亮请来就行了。隆冬季节,三人第二次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外出闲游,又没有遇到,张飞更加恼火,他要用一根麻绳把诸葛亮捆来。

……

师: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怒斥张飞,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还在门外恭候多时……现在,你是诸葛亮,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生生交流)

师:也确实如同学们所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以身许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十一年后,诸葛亮回忆起这段经历,深情地写下了这样几句话:(出示并深情朗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师:这段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

三、批判性阅读需要教师胆大心细的启发

批判性阅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反驳与修正,另一方面是指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肯定和补充。批判阅读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张扬个性,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片断3:苏教版《三打白骨精》

师:课文第一句话中“山势险峻,峰岩重叠”是环境描写,而原著中是怎么描写的呢?对比阅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出示相关段落)

师:请发表你们的看法!

(学生有的认为原著好,有的认为改编的好。)

师:改编派(甲方)与原著派(乙方)陈述各自观点。

甲方:原著中生词太多,我们读不懂。

乙方:不懂可以学。原著中一连串的排比句式,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一股阴邪之气。叠词的使用有效地渲染了环境,为下文白骨精的出现作了铺垫。

……

师:学习书本而不迷信书本,这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

引入原著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出”文本思考、感悟和融通,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批判,在批判中深入。教师的职能不是将现成的所谓“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建构批判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实现思维的飞越。

总之,阅读需要解读,解读需要引导。阅读引导的到位是一种要求;不越位,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