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营造趣味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语言生动幽默,为说明阐释知识增添了情趣和色彩。教学中,教师应着力挖掘课文语言的情感因素,用儿童化、情境化的教学语言,营造富有情趣的课堂,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科普文的教学中,老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在让学生了解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时,教师创设了非常巧妙的情境:假如你是研究火星的专家,欢迎你来到我们“揭开火星水的秘密”节目现场,那么,请问专家,火星上的水是怎么来的?这样一下子把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自觉、主动地学习,同时也营造了课堂的趣味性,孩子们兴趣浓厚,纷纷到语言文字中寻找答案并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二、挖掘情味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对感性的知识比较容易理解,对于有认知难度的科普知识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科普类课文知识性强,老师要着力挖掘文章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触摸语言情感的温度,发现语言的表达特色,内化文本的语言。

片断一:

师:彗星和陨石怎样给火星送去最初的水呢?谁能说得再详细一些?(一位学生解答)

师:老师发现,你刚才讲解的时候用到了“四处游荡”“家常便饭”,这两词是什么意思?

生:“四处游荡”就是到处逛的意思。“家常便饭”表示经常发生的事情。

师:这些词是用在人身上,但怎么用在彗星和陨石身上呢?这样讲,大家觉得怎样?

生:语言特别生动。

生:听起来通俗易懂。

生:非常幽默生动。

师小结:对,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板书:语言生动)。因为他是讲给我们这些普通人听的,不能太深奥,要通俗易懂。

这一段的教学,立足语言,扣住文章中的几个个性化的词语“四处游荡”、“家常便饭”,引导学生揣摩词语。在富有场景意味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品读、感悟,使他们发现原本简单明了的语言蕴含的别样情感,感悟这篇文本中语言的妙处。由此,课堂也跟随课文的情境、语境,弥散着浓浓的情味。

三、贯穿语文味

语文课,自然要有强烈的语文学科意味,无论教材文本是什么,都应为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提高所用。教学整体体现语文学科的追求,每个教学环节的展开都应该立足语言,体现语文的目标追求,课堂始终贯穿语文味。

片断二:

师:为什么把火星与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课文哪一个自然段告诉你答案的?

生:第一自然段:“这兄弟俩太像了——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

师:一定有一个词,引起你的注意,是什么?

生:是“同样”,因为在这段话中出现了四次。

师: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说明火星和地球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师:一个词重复出现很多次,就能表达出这样的意思。那么,“甚至”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更进一步,说明程度更深。

师:谁能用“同样……同样……同样……同样……甚至”来说一句话。

生:秋天和春天一样美丽,同样有明媚的阳光,同样有温和的气候,同样有可爱的孩子在玩耍,同样有放飞的风筝,甚至连孩子的笑脸都一样。

在上面的教学片断中,引导孩子发现关键词“同样”,理解语言的表层和内在意义。接着,引导学生运用文本的语言模型,用“同样……同样……同样……同样……甚至”说一句话,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加深孩子对“甚至”这个词语的理解。这一过程,将语言的品味、内化、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解内容的同时,认识语言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科普说明文遣词造句的科学严谨,可谓言意兼得。

科普类文本的教学,要避免陷入科学知识教学的泥淖,教者需带着强烈的语文意识,立足语言,挖掘文本的语言因素,追求语文学习的情味、趣味,让课堂弥散出浓浓的语文味,使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获得实实在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