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博学多才,不仅能诗善赋,而且作联工巧寻常,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联句。挽联是他撰写对联的一个重要内容,联语读后,使人顿生敬仰之情。
1917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7名同学先后病逝,进步师生对这种状况极为不满,胸怀救国大志的毛泽东在学友会主持的追悼会上愤然撰出一挽联:“为何死了七个同学;只因不习十分间操。”联语以体育为中心,用一问一答的巧妙形式,对死者表示悼念,对省一师连每天中午十分钟的课间活动也不能保证的做法提出批评。
1919年10月5日, 毛泽东非常尊敬和爱戴的母亲病逝,他当即写下了催人泪下的两副挽联:“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庆幸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需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前联借王安石诗句对母亲在人世间的恩泽,后联叙述母亲疾病时呼儿的情景和他未能完成报答母亲的遗憾心情。
1928年8月,红军第四军参谋长王尔琢不幸牺牲,毛泽东挥毫写下挽联:“一哭同胞,再哭同胞,同胞今已矣,留却工农难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念如何?得到解放方甘心。”
1931年9月15日,红三军军长黄公略在转移途中遭敌机空袭,不幸中弹牺牲,毛泽东闻讯后,当即写了一副挽联:“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称大祸从天降;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救后世继君来。”
1938年3月,延安各界集会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追悼抗日阵亡将士,毛泽东亲撰一挽联:“国共合作的基础何在?孙先生云: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抗日战争的胜利安在?国人皆曰:侵略阵线是和平阵线的死对头。”
1939年6月,湖南平江惨案发生后,毛泽东写下了一副献给牺牲烈士的挽联:“日寇凭凌,国难方殷,枪口应当向外;吾人主战,民气可用,意志必须集中。”
同年7月,毛泽东还撰一挽联,纪念冀东抗日英雄杨十三:“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尤见典型。”
同月,郭沫若父亲郭膏如先生逝世,毛泽东闻讯后,写一挽联:“先生为有道后身,衡门潜隐,克享遐龄,明德通玄超亡古;哲嗣及文坛宗匠,戎慕奋飞,共驱日寇,丰功勒石励来兹。”以悼之。
1940年,国民党元老徐谦先生在香港病逝,为缅怀徐老先生生前为国共合作所作的贡献,毛泽东在延安发出一挽联:“存亡攸关,抗战赖持久,而今正是新阶级;死生同慨,团结需进步,岂能再抄旧文章。”
抗日英雄彭雪峰将军于抗日战争前夕,在河南八里庄战斗中牺牲,惊闻噩耗,毛泽东撰写了七十字的长联悼念:“三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成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千万里破碎河山,正待从头收拾,熟料雪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1940年,八路军129师政委张浩逝世后,毛泽东撰联“忠心为国,虽死犹荣”作悼念。同年三月,民主革命家、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家蔡元培先生在香港病逝,毛泽东闻讯后,即发出一副挽联:“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赋予蔡元培先生以很高的荣誉。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开展统一战线,毛泽东还为国民党一些将领写过不少挽联,为曾做过不少有益于抗日战争之事的张冲先生题写挽联:“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斯人独憔悴,始病热,继病疟,深沉竟莫起,数声哭泣已千秋。”还为在缅甸与日军浴血奋战而献身的戴安澜将军题写挽联:“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黒威;浴血东爪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台儿庄战役中,爱国将领王铭章率部坚守阵地,因破城而殉难。在武汉,国民党政府举行公祭,毛泽东和党中央其他领导联名撰联挽之:“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队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1946年,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题写了挽“四·八”烈士的对联:“天下正多艰,赖斗争前线,坚持民主,驱除反动,不屈不挠,惊听凶音哀砥柱;党中央留永痛,念人民事业,惟将悲苦,化成力量,一心一德,誓争胜利慰英灵。”
1947年,刘胡兰同志不幸被俘,壮烈牺牲,年仅18岁,毛泽东给她的挽联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人范续亭逝世,毛泽东闻知后,惋惜地说:“这个人很有骨气,太可惜了。”并为他题写了一副挽联:“为阶级翻身,为民族解放,事业垂成,公胡遽死;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表达了革命人民对烈士的惋惜和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