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思想,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具有重要价值。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基本思想方法呢?

一、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教材内容蕴含的基本思想

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实际上有两条线:一条是知识线(明线),如数学概念、规律、性质、公式、法则等,这些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我们看得见;一条是基本思想方法线(暗线),是蕴含在知识背后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弄清楚知识背后蕴含的思想方法。如:《图形中的规律》一课,让学生在摆图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建构模型,掌握规律是一条明线。教学中体会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建模思想,是本节课的暗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明暗结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建模”的思想。再比如:教材从一年级就开始用“□”或“()”代替变量×,让学生在其中填数。例如:1 + 2 =□,6 +( )=8,7 =□+□+□+□+□+□+□;再如:学校原有7个皮球,又买来4个,学校现在有多少个皮球?要学生填出□○□=□。符号随处可见,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符号化思想。

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引导学生积累基本思想

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如《圆的面积》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1)能不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推导圆面积计算?(2)能不能用几个相同圆拼成我们已学图形?(3)能不能把圆剪、拼、割补成我们已学图形?课堂上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异口同声:不能!而第三个问题一提出,学生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这时老师就与学生做了一个小实验:折纸剪纸——利用化直为圆学生看到直能变圆,同时渗透极限思想,接着问学生:圆能不能剪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学生都点头说:“能。”为什么?一生答:“平均分成16份。”另一生回答:“平均分得越多,拼成的图形越像我们已学过的长方形。”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平均分4份、8份、16份,然后拼成已学图形。学生有的拼成近似长方形,有的拼成近似三角形、近似梯形等。教师说:“闭上眼睛想,如果分的份数越来越多,这个图形将怎么样?无限多呢?”最后再通过教师的课件演示,把圆分成4份、8份、16份、32份……所拼成的图形的变化,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由少到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接近长方形,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转化思想和极限的数学思想。

三、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渗透和积累基本思想

思想方法往往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联系在一起,教师要注意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思想。如教学《开会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用减法计算,丰富学生对减法意义的认识。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或模拟情境,再用“△”和“○”来分别代替学生和椅子。通过摆图形,很清楚地表明:学生人数比椅子多4,列式:11-7=4。即通过实物直观→图形直观→数学符号(列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机地渗透“数型结合”和“一一对应”的思想。再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试一试: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通过练习,学生知道,求土豆的体积就是求土豆所占空间的大小,也就是土豆放入长方体容器后水位上升的体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总之,学生对基本思想方法的学习,是一个消化、吸收、顿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最终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