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现今小学数学教学的首要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突出思维训练,展开思维过程,教授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一、在习题解答中打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思维定势比没有思维更可怕。”可见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求异、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勇于创新的精神。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笔者给出了这样一道习题,如图:S正 = 5cm2, 求:S圆=?面对这道题,很多孩子都束手无策,他们无法求出半径,这道题也就无法解答了。而实际上S圆 就是半径的平方, 根据S圆 = πr2,只要用5cm2乘π就可以求出:S圆 = 3.14×5= 15.7 (cm2 ) 。我们在教学中为了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鼓励学生尝试着从不同角度看待和解决问题。

二、在分析、综合中发展思维

分析和综合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问题解答的思维过程一般就是对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例如:计算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OB=4厘米)。如果我们不整体考虑,把两部分阴影面积转化成一部分,就很难计算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具体转化如图2所示。这样一来阴影部分的面积就等于四分之一圆的面积减去三角形的面积。这样坚持训练,让学生学会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解决问题,在分析、综合中思维得到发展。

三、在新旧知识比较中深化思维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原有知识和新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在此基础上引出新知识,容易启迪学生的思维,避免学生在思维的连续性上有“正空”之感。在习题选择中,教师若能科学、灵活地处理课堂练习,让每一道题都有自己的训练点及延伸空间,那么这种“会呼吸说话”的习题将使课堂不再题海茫茫,而是精彩纷呈。

四、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中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指思维沿着多个方向展开,以获得不同的思维结果。它具有多向性、独特性的特点,教学中可采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一位旅客从甲城坐火车到乙城,火车行驶了全程的一半时,旅客睡着了。他醒来时,发现剩下的路程是他睡着时火车行驶的1/2。想一想,剩下的路程是全程的几分之几?”课堂上笔者要求学生用线段图表示自己的思路,他们画了很多线段图来说明自己的意见。有同学提出了以下两种解法:(1)火车行驶了全程的一半时,旅客睡着了,他醒来时发现剩下的路程是他睡前火车行驶路程的1/2,所以求睡前所行驶的1/2的1/2是多少?列式为1/2×1/2=1/4,因此剩下的路程是全程的1/4。(2)把旅客睡前所行驶的路程看作“1”,睡后的路程也看作“1”,把每个单位“1”平均分成2份,这就占全程的1/4。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适时组织解决问题,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