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控制教学节奏”,就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讲课节奏与学生的思维相吻合。学生思维慢时就放慢节奏,学生思维快时就加快节奏;遇到易学点时就加快节奏,遇到难点重点时就放慢节奏。这样,通过节奏的调整,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渐进入课堂,跟上教师的讲解思维,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还没弄明白,老师就讲完一个问题了”、“读完题才几秒钟啊!老师就找人回答问题”、“老师讲得太快了,我根本来不及消化”——这是学生经常出现的抱怨。

为什么学生会发出这些抱怨?是老师的课讲得不好吗?

其实,不一定是教师讲得不好,而是因为教师的课堂节奏与学生不合拍,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步伐。

如果课堂教学像有节奏感的音乐那样,就一定能吸引学生,让学生聚精会神地投入其中。试想,如果教师在讲课时,易学点和难点用同样的时间讲解学生会有什么感觉?简单的知识一看就会,可教师还在反复地讲,那学生肯定会趁机开小差;而复杂的知识学生怎么想也想不通,可教师却一笔带过,结果影响到了后面的学习。如果这样的话,学生就会把注意力放到解决第一个知识点上,很可能一整堂课效果平平。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控制好课堂节奏,弹好“课堂进行曲”,使之尽可能地与学生的思维节奏挂钩。实施控制课堂节奏教学时,应注意:

1.注意教学进度的快慢变换。

教学节奏中快与慢,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学内容的多与少有关。通常,教学内容贫乏,教学节奏就慢,导致学生总是原地踏步;而教学内容过多,教学节奏就快,使得学生只能粗略地消化知识。但一味强调单一的快节奏,那就不是课堂教学,而是机器转动;那样学生也就不是独立的“活人”,而是被教师指挥的“机器人”了。

课堂教学的节奏应视教学的实际而确定,该快就快,该慢就慢,或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快慢结合。如,讲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时,可以放慢速度。因为如果在解析基本概念和原理时,能渗透地讲一下后面的内容,那么学生在学习后面的内容时,就理解得比较快了。此时的慢是为后面的快做准备,而快与慢都是为了学生在节奏中学好知识。

2.注意教学内容的疏密间隔。

课堂教学既要有“密”,比如在基础训练时速度要快、内容要多,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也要有“疏“,比如在讲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时,要放慢教学速度,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通过课堂教学的疏密变换,使学生精神振奋,认真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

3.注意听课状态的动静交替。

“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踊跃答题和激烈讨论等的一种活跃的听课状态;“静”,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的一种相对安静的听课状态。

如果一堂课上,学生一直处于情绪高涨的状态,就会出现因兴奋过度而课堂失控的情况,或因自始至终的静寂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抑制学生的思维,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都不能让学生一直处于良好的听课状态。

4.注意课堂气氛的张弛错落。

“张”,就是指课堂上,紧张、急促的气氛;“弛”,则是指课堂上轻松、舒缓的气氛。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张”,会导致学生的心理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如果一味地“弛”,则会使学生的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学生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5. 注意思维的起伏变换。

“起”,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最和谐、最融洽的高潮部分;“伏”,是指学生的情绪相对平稳,兴奋劲儿稍微退落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一起一伏的节奏,将学生带入跌宕起伏的教学艺术中,使他们深入课堂,去体会受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美好情趣。

事物运动是有节奏的,而人的思维同样是有节奏的。因此才出现了人在思考问题时,此时百思不得其解,彼时却豁然开朗的情况。学生的思维亦是如此,他们的思维特点同样是出现一个高潮后,要间隔一段时间才能出现另一个高潮。

正因为学生的思维是有节奏的,所以教师在讲课时,也应该注意根据学生的思维节奏去控制自己的课堂节奏。这样才能弹好“课堂进行曲”,才能让学生有精力去认真地听好老师的每一个教学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