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一:趣味引路,激发写作热情。

“趣”是原动力,是最好的老师,“趣”是第一位的,有趣才有乐,孩子才愿意写,只要肯写,写作能力的拥有也就水到渠成了。正如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家所说:把学生的兴趣热情激发出来,写作课学生会当礼物来接受。

当前,有的名师提倡:“呵护天性,生态习作。”这无疑是对习作“童性”的放大与重视,是习作的本源开发,是孩子语言的表达、情感的抒发、思想的写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为一名深谙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我觉得这就是习作教学的源头、活水。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顺应儿童天性,追寻习作的本源,趣味引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策略二:观察导行,挖掘习作的元素。

观察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基石。没有观察,肚子里就没有货,就写不出作文来,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孩子们从现在做起,将眼睛变成敏锐的长镜头照相机,走到哪里就瞄到哪里,瞄在哪里就思考在哪里,用头脑作为底片,将瞄到的景物、人物、事件等记录下来,由此养成时时勤观察,事事勤思考的好习惯。

策略三:方法导航,教会习作的方法与技巧。

有位名师说过: 习作教学必须用真情和技巧两条腿走路,不偏不废,不弃不离,方能走出一个开阔的世界。是的,习作是语文能力的体现,方法技巧是一个重要方面,但究其本质,习作的意义就博大深邃了。《语文课标》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除了“技术指导”之外,更有选材的训练,感悟生活的训练,从而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真实的审美体验,强烈的表达冲动,这不仅是培养习作的能力,更是培养一种积极真实的生活态度。

策略四:想象启情,彰显习作无穷魅力。

如:教授完《乡下人家》一课,我让孩子们想象乡下孩子生在阳光下,长在欢乐里的具体情境,进而以“城里孩子”为题,说出城里孩子的另类快乐情境,生在信息时代,长在五彩梦里。《语文课标》中明确提出: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想象力,开发创新潜能。当然,想象需要原型的依托,这种原型就是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事,读过的故事,看到的景物等。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引导,多关注,想象是创新的基石,要想让学生的习作生动形象,个性鲜明,富有创意,就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尽情想象,在想象中启情启智,习作就会因想象而精彩。

策略五:多读多练,积累运用,形成习惯。

我在平时在教学中,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学生开卷有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古今中外许多名人成才的故事激励学生多阅读、多感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在班里组织课外读书赛,每周读一本或几本好书,并把《新课标》规定的一百六十篇诗文和八十篇课外阅读的文章推荐给学生,要求学生求广、求博、求深、求精。每人准备一本“采蜜集”,抄写、默背、勤练笔,像名家那样勤抄书、勤读书、勤背书,欣赏别人语句的美妙,布局谋篇的精巧,文章构思的匠心等等;另外每周写三篇观察日记,完成一篇独立主题作文,并进行课堂作文竞赛。老师和学生都必须做到出口成章,出手成篇,在三十分钟内完成六百字左右的文章。不动笔墨不读书,利用课外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学生的习作能力在阅读与练笔中不断提升。

策略六:多元评价,学会交流修改。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的确,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完成草稿之后,进行反复修改润色,文章一定更加精彩。写作能力是通过修改而修炼出来的,把改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用手中的生花妙笔将习作修改得更精彩。

习作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生活是习作的资源库。教师要引导孩子关心、发现、领悟、认识生活,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兴趣为先导,启智求真,把文章写“开”,把笔头写“顺”,从此不怕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