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文本为中介,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生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共同创设“互动阅读”新境界,质疑问难、孕育真情、实践体验、多元评价,在教师、学生、作者的生命交流和智慧碰撞中不断提升课程意义,生成课堂精彩,实现教与学的共振。

一、以问激趣诱互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或师生、生生合作探究为形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内涵,也体现了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启发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探索问题,最终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问激趣,诱发互动,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导航。可以问在关键处,问在疑难处,问在求异思维处,问在课文留白处,问在拓展延伸处。如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我引导学生由课题入手生疑:①谁是“白衣战士”?②为什么被称为“白衣战士”?③“白衣战士”为什么会是“永远”的?其中第三个问题最具探究价值,是学生把握课文重点、理解文本内涵、感悟作者情感的关键,我以此提纲挈领,贯穿阅读教学始终,让学生小组合作,在朗读、讨论、交流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相互启发、辩论中感悟叶欣救死扶伤、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主动质疑,全程参与,研究解疑,思维获得了拓展,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真情孕育创互动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教师以情感真挚的语言驾驭自己的课堂,往往能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愉悦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求知欲望高涨,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师生之间形成了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并在多向的交往,集体的互动中一起感受生命的可贵,迸发生命的激情,接受心灵的洗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实践体验促互动

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经验告诉我们,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记忆或理解。而体验正是一切心智活动的前提与基础,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交流,从而获得新的认识。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这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观的突出体现。充满人文性的语文学科源于生活,重于探究,教学过程中只有变教学要求为学生成长的需求,变理性的机械分析为感性的实践体验,引入实用、科学、审美的活动方式,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产生“经验”与“顿悟”。如教学《春联》时,我让学生开展春联诵读比赛,并自己搜集、书写春联,在教室里张贴、展示,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课堂上便出现了生动活泼的互动局面。这样,学生的学习成果来自自己动手,既培养了多方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多元评价励互动

如当学生朗读十分出色时,教师可充满激情地评价:“你读得真投入,请把这句话再读一遍,给大家当一次小老师。”“你的朗读,让我闻到了花香。”“你读得真棒,让老师和同学们都陶醉了!”情真意切、丰富多彩的评价语,定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当然,在充分肯定读得好的同时,还应让学生看到自己读中存在的不足,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力求改进,形成“评价—指导—练习—提高”、“再评价—再指导—再练习—再提高”的良性循环,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以情为渠、以爱为道,以生活为舞台,精益求精研文本,满腔热忱促互动,才能奏响“互动阅读”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