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思品教师,我们应找准生活与思品课程的切合点,把课堂内容和形式与学生的生活衔接起来,把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纳入思品课堂,让课堂内容生活化,让源于生活的思想品德规范与要求回到生活中落实,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生活,或许可以打破思品教学的困境,进而为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做出自己的努力。

一、让思品课堂与生活衔接是知与行相统一的需要

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没有知的行是不持久的行,没有行的知是毫无意义的知。学生认识的发展不能代替他们的生活实践。《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并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因此,只有把思想品德的规范和要求落实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践行思想品德的规范和要求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德行。例如在教学《孝敬父母》一课后,就可以布置实践作业:我为爸爸妈妈做佳肴。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在父母的带领下上街买菜,在父母的指导下炒菜、做饭,学生在与父母一起买菜、做饭的过程中,增进了与父母的感情;在洗菜、切菜、炒菜的过程中,不但掌握了劳动的技能,还体会到了父母劳动的艰辛和对自己付出的爱。那么,孝敬父母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孝敬父母之行就会由心而动。思品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与生活的内涵和外延是相等的。让思品课与生活衔接,就是将知与行相统一,就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就会提高思品教学的实效性。

二、让思品课堂与生活衔接是课堂教学的需要

目前,思品教学的现实是:许多学生对思品课没有兴趣,有的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教学效果无法保证。为什么思品教学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呢?笔者调查了2个大学区,主要原因是许多思品教师不是专任教师,思想上不重视思品课,缺乏对思品教材的研读和对思品教学的研究,常常采用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课堂内容不鲜活,教学形式陈旧,课堂气氛沉寂,自然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各学校首先要培养专任思品教师,而思品老师也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探索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学习思品课程的兴趣,提高思品教学的实效性。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要打破教材的束缚,用学生身边鲜活的事例去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拉近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课堂教学富于生活气息,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思品课程的兴趣。

从教学形式和手段上来说,要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打破照本宣科、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落实新课改理念,让学生动起来、说出来,发挥学生在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同龄人的相互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或用多媒体来代替常规教学,或用广泛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来代替教师的讲解,或用学生讲述亲身经历及其心理感受来代替教材中的说教与结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诚实与信任》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讲一讲自己关于“诚实与信任”的经历,议一议对“诚实与信任”的认识,谈一谈怎样才能做一个诚实的、被信任的人。学生在表达与交流中,“诚信光荣,失信可耻”、“信任是一种胸怀与智慧,被人信任是一种尊重与认可”的观念就会逐渐成为一种共识,也会慢慢沉淀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另外,还可以根据某一课内容的特点让学生自编小品进行表演,既能满足学生喜欢表现的心理,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

这样,思品课就不是在讲课本,而是在谈生活、论品德。学生就会亲近思品课,喜欢思品课,就会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中,获得品德的提升。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让思品课堂与生活衔接,把鲜活的生活事件纳入课堂,用思想品德的规范与要求去检查和引导学生生活,就是固思品教学之根本,就是浚思品教学之泉源。我始终坚信,这种植根于生活的教学一定会开辟出一片新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