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做好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线教师甚至专门教科研人员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纵观许多成功的语文课,结合自己的教学感悟,我觉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紧紧扣住“自学、读讲、实践”三大要素。

一、自学要素

崔峦在《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报告中讲语文要加强自学,先学后教。自学是学习成功之本,“本立而道生”。自学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学不同于预习。预习是为学习新课做的准备铺垫,而自学是带着任务和目标进行的自主学习。在自学的过程中,使学生从低年级至高年级逐步经历“无意识自学—有意识自学—自主学习”三个阶段。在长期自读、自悟中学会阅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选择自我需要的信息,吸取有益于自我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最基本的语文自学能力。开始的时候,学生也许不会自学,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所以纯粹的“放羊”不行,要有教师的“引”,要有教师的“导”。时间久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这时,教师的“引”和“导”就要慢慢少下来,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则会逐渐强起来。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即“自学”一环中,不可“脱管”“放羊”,天马行空,不可摆样子、走过场、“草草收兵”,要导其所为,修枝剪叶。在自学过程中有所“悟”、有所“获”、有所“感”,动笔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二、读讲要素

读讲即读读讲讲,先读后讲。杨再隋教授对此阐述为:“课文内容及其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即自己用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通过对课文中关键的词、句、段的准确理解,体会课文的主要情感。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悟出的感受讲出来,并通过读表达出来,即读出感情。比如《桥》一课,教师提示学生带着“课文写了什么事?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认为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的任务自读、自学课文。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大意,对老汉品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重点围绕老汉站在桥头汹涌的河水里,指挥群众过河的情景,抓住老汉的动作“站”、“揪”,神情“盯”,语言“吼”、“党员排在后面去”等关键词,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交流,使一名共产党员在危险面前临危不惧、勇敢果断、一心想着群众、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在这一系列的读、悟、思、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分析概括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阅读鉴赏能力,能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能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陶冶情操,从主人公的高尚品质中受到感染、熏陶和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此同时,教师在妙导、读讲过程中,遇到学生理解不到位的情况时,实时予以补讲,解“难”破“堵”。这样学生才能对文章理解深刻,真正有所收获。

三、实践要素

读讲之后是实践,语文实践包括“积累”和“运用”。积累是语文的基础,运用是语文的目标。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读书哪来“会吟”,不积“万卷”何谈“有神”,没有积累就谈不上良好语感的培养,运用的最根本目标是让学生运用自身具备的学习能力进行再学习、再创造。

积累包括背诵、抄记、听记等形式,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而运用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低年级的词句至中年级的片段再到高年级的篇章训练,比如运用学生积累的常用词语,选择其中一两个练习说话、写话。再如用选定的2~3个常用词语,组合在一起写一段话。训练学生在低段的写话能力,结合课文句式进行仿说、仿写、先说后写、总分式、并列式、因果式等练习。

综上所述,“自学—读讲—实践”教学三要素在阅读教学中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运用得当,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保证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双赢,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