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很多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了“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阅读方式,却忽视了语言文字训练。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笔者经过多年的课堂实践和积累,对其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在低段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训练的一些策略。

一、以“读”生“感”

“在低段语文教学中,读”应以放声朗读为主,适量默读为辅。低段学生在进入小学语文课堂之前的语言文字训练是零碎而不系统的,语言词汇量不丰富,在语言表达上往往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多“读”可以改进上述问题。“感”有两个层次,语感和感想。只有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感受文字的优美,学生才会形成语感。

“感”的形成在于“读”,“感”的培养在乎学生,教师无法控制。但“读”的方式可以花精力、下功夫设计。教师在设计朗读环节时应考虑儿童特点,讲究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读对了课文,读通了课文,读熟了课文。

1.重视展示声情并茂的范读。假如一个教师,在每篇课文授课中给学生范读一遍,或者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聆听感情充沛的课文范读,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那么本堂课的语言训练就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2.结合文中插图,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促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画面感。

3.表演即是朗读。低段学生不同于高段学生的含蓄,表现欲望十分强烈,他们乐于表现,善于表现。同时,教师都知道低段学生往往是“坐不住的”,如果能在课堂上让他们“动一动”,反而能重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感”“记”相辅

“记”指的是背诵。背诵对一个人的知识积累、智力开发、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只有在阅读了大量的作品,许多语句烂熟于心,才会对语言有高度的敏感,对文字有发自心灵的体悟。因此,语感和感悟与背诵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代。趁着小学生的记忆好,在他们的小脑袋里装点诗文佳作,并为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作好一定的铺垫,尤其是对于学生“不会表达”的缺憾是一种很好的补偿。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上,我们发现28%的课文有背诵的要求,说明教科书编者也意识到了背诵对于低段学生的重要作用。因此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尽量做到精讲,挤出时间指导学生背诵,引导学生随时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教师也可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语言的积累:每日背一句、每周背一诗、每人准备一本精美的“采蜜本”,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储备会让所有人吃惊!

三、以“记”益“写”(“说”)

低年级学生,要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或许并不是十分的困难。但是,要让他们说出完整的语言,写出完整的文字,就有难度了。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学生才能调动头脑中的资源,组织合适的语言。

1.口语训练要采取渐进的方式。①重视复述训练。复述是进行口头语言训练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教师在课堂内经常进行复述练习,会促进学生将消极语汇转化为积极语汇。②以小故事的形式说说课文内容。《课程标准2011版》口语交际第一学段目标要求“能完整地讲述小故事”。一二年级教科书多采用故事来吸引学生,多以故事的发展来展开,所以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教师就可以提出:“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呀?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呀!”一位学生往往无法说完整,在其他同学的补充下,小故事就形成了。课后还可以让学生讲课文中的小故事给家长听,语言的组织能力在无形中得到发展。

2.根据不同的课文,让学生进行仿写、补白或续写。《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教师利用阅读教学穿插仿写、补白或续写,可以降低写话的难度,不会让低段学生一开始就对作文有畏惧感。

总之,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的语言训练点,凭借教材进行恰当、巧妙的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崇贤区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