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素养的启蒙课程,实验在教学中占了主要地位,有效的科学实验是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的关键。本文围绕明确实验任务、选好实验材料、规范实验操作、利用多媒体教学等几方面来谈谈如何提高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一、 明确实验任务,组织策划好实验是保证科学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在科学课上,最让学生感到兴奋的就是实验,也因为兴奋而无序。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混乱,如实验前,有的学生不听老师的提示,忍不住动、玩桌上的材料;实验中,个别同学争抢实验,甚至有时把实验器材损坏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实验前,首先要让学生搞清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明确在实验中主要观察哪些现象,记录哪些主要数据,以免学生盲目做实验。其次是要注意材料的发放形式。针对小学生普遍好动的特点,我们在准备实验材料时,可等到开始实验时再请各组的材料员领取,结束后及时地整理并归还,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后面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探究,有目的地记录实验现象,提高实验的效率,确保科学课堂的有效性。

二、提供典型的实验材料、提高探究实效是科学课堂有效性的保证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验材料准备是否充分、典型,是上好科学课、提高探究实效的前提。好的实验材料,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优化教学过程。提供合适的材料是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形成完整形象,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进程,培养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教师在选取实验材料中必须考虑能否为学生开展有效实验提供有利的支撑,体现实验材料的可操作性。如我在执教《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时,并没有采用书上所呈现的实验方法和材料,而是自己另外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我在研究了教材后,发现书上所呈现的实验费时又费力,而且操作起来不方便,烧瓶较大,玻璃管又易碎。于是改用了医院里用来装药剂的透明玻璃小瓶,上面刚好有胶塞,再用学生平时用来喝牛奶的塑料管,插入胶塞,组成了一个简单又安全的实验材料,实验效果明显。可见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典型的材料,也是有效科学课堂的有力保证。

三、 规范实验操作,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是科学课堂有效性的关键

《科学(3-6年级)课标 》指出:“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知道使用工具观察、测量可以使观察、测量更准确。”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许多实验的操作过程却容不得一点错,否则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课堂的效率也会大大降低。如《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的教学中,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洋葱表皮。让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明确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然后规范地演示操作方法,并请学生上台操作让其他学生对照教师和正确姿势进行评价,最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本次教学经历了“教师示范——学生演示——师生共评”的过程,学生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验证实验的结果是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延伸

传统的科学实验教学中,有一些实验可见度小,不易观察。往往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雾里看花”—— 实验效果不明显,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要么教师拿着实验器材逐一给学生看,要么让学生到前面去看,这样既麻烦又浪费时间。只要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对这一类的实验进行放大,让学生看得明明白白。如视频展示台的显微镜头一般可将实物放大到600倍以上,可以清晰地显示微小的事物,增大其可见度。此外,科学实验过程是转瞬即逝,过后再回头来讲时已经“此情可待成追忆”,这就涉及到多媒体的“定格”功能。有时一个小小的功能会给科学实验带来意想不到的方便和直观。利用实视频暂停的方式,将某一特定时刻的科学实验现象加以展示,而实验主体又全是真实的。

可见合理、适时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科学实验结果的同时,体会科学实验的乐趣,这是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的又一个重要途径。让我们从有效、高效的视角,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高度,不断尝试,不断摸索,向有效的科学课堂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