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人人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要求旨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加深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要落实好这个要求,合理组织科学实验是关键。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科学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特点。每个科学教师如何正确地、规范地组织好实验教学,不仅决定着实验的成败,还将深深地影响着学生。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

一、 实验教学中要注意作好课前的准备

(一)缺少哪些仪器和药品,用什么来代替,实验操作时应注意哪些事项,老师要本着负责态度去准备实验课,即使看上去简单的操作,也包含着较高的技巧,教师也要尝试先行。

(二)课前准备可采取不同形式:探究活动准备、背景资料准备、方法和技能的准备、科学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准备、科学调查结果的准备等。

(三)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准备;准备的内容控制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指导;舍得给学生准备的时间;像观察植物生长、观察星空等准备活动,需要较长时间。必要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准备动力。鼓励教师和学生、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准备活动。

二、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方法

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某些自然事实或掌握事物间变化规律或原因。明确实验目的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调动他们的操作积极性。正确的实验方法,包括操作方法和仪器的使用方法。

三、组织好学生观察、实验的过程

(一)在实验教学期间,及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端正学生的科学实验态度也是改进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要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品质:1.科学的志趣。实验中有的同学乐于追求新鲜,不根据实验的流程,盲目性操作。2.勇于探索。学生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胆怯、缩手缩脚的举动,教师不应训斥和指责,而应该多加指导和鼓励,让他们明确操作的流程和安全注意事项。3.与人合作,不怕困难。教师在实验课堂上,应调动学生之间合作的精神,因为一个实验的成功往往在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好的合作可以事半功倍。4.增强责任感。

(二)教师应强调学生亲身探究科学的过程。在指导学生《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这个实验时,教师用一张普通的纸去托起一本科学书,可总是失败。这时引导学生尝试用纸去托书,学生尝试失败后,教师把纸改变了形状后去托书竟然托起了,这时学生就产生了问题。“为什么纸改变形状就托起了一本书呢?”也就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随机引导,让学生明确刚才我们只是简单地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它的承受力。这时再让学生去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学生探究积极性高涨,分组活动迅速,折纸活动认真。此时引导学生去预测 ,然后再去验证,讨论交流,学生亲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得出了“一张薄薄的纸,如果改变形状的确可以托起较重的物体” 的正确结论。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后,就可以把自己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重视实验过程中数据材料的搜集与积累。科学课强调对事物不仅有量上的认识,更要从质上分析得出结论,要使学生学会科学的看问题和想问题。定量分析会使他们的头脑更精确化、科学化。只有能用一定的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达到了对事物性质的真正了解。

四、汇报研讨结果

学生实验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敢想、敢做,提高自身智力和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动机,学生只有亲身参与实践,开拓自己的思路,最终思维和意识才能得到提高。

五、总结及结论分析

学生通过自身参与实验的操作,综合推理,得出结论,可以获得比较科学的观点,由于小学生文字水平欠缺,这个环节主要以他们口述为主,将自身发现的现象和规律表达出来即可,这是教师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掌握知识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归纳提炼知识的重要一环。

总之,积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对实验课堂的认可和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学生应该做到:实验前,认真预习和准备,明确实验的原理,初定实验的步骤,实验时,大胆操作,仔细观察,作好必要的记录,实验后,认真分析实验的现象和最终的结果,长此以往,严格要求自己,养成动手的能力,实验的操作水平一定会大有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