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创新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会提问无疑可以启迪思维上的创新。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能否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最关键在于教师善于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引导,日积月累,学生从不会提问到学会提问,以至到后来提出的问题难倒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敢于问“问题”

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卑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是消除自卑与紧张心理。我首先利用名人故事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学生提高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爱因斯坦从小爱问为什么,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其次要提高学生问问题的兴趣,消除学生懒得问问题、怕问问题的思想情绪,激发学生想问问题的欲望。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要认真对待,态度要和蔼,绝对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我听到过这样一个例子:教学《黄继光》时,当读到“黄继光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这句话时,学生马上质疑“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即使刚站起来也会立即被打成马蜂窝,怎么能有力气扑向暗堡去堵枪眼呢?这时老师千万不要责备学生的质疑问难是故意找事,甚至加上“有意捣蛋”的罪名,要引导学生明白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让学生喜欢问“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有些老师说学生不喜欢问问题,或是没有问问题的习惯。其实主要是传统教学中几乎没有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创设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话题,老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问题边想答案,有时问在前读在后;有时读在前问在后;有时变换角度问,让学生寻疑而读,依读而进。我在班级中专门准备了一个“问题本”,把学生们的各种奇思异想及时记录下来,每周评选“最佳提问人”,大大调动了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

三、让学生学会问“问题”

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不仅要告诉学生问问题的方法,也要作问问题的示范,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我们要善于找出最佳突破点从而设计出牵动全文的一两个问题,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内容。字、词、句、段都可以作为问题切入点。我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把最后一段作为切入点,先通过读让学生对小兴安岭有一个总体印象,再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花园,一座巨大的宝库?接着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用多种形式反复品读。学生兴趣盎然,读得津津有味。这样,既从整体上认识了小兴安岭,又积累了好词佳句,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再如《飞夺泸定桥》中的“飞”和“夺”,《一夜的工作中》的“劳苦”和“俭朴“,《金色的鱼钩》的题目都可以作为问题的切入点。

四、适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对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如果不给予妥善的解答,就可能损伤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所以老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给予解答。老师解答有时可以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自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能质疑,还要让学生会解疑。比如我在教学《水乡歌》时,有学生提出歌怎么会装在船里?我用一连串的反问“谁在唱歌?水乡人民用箩装什么?望着船里满载的劳动成果,水乡人民会唱些什么呢?”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突破了理解难点。有时老师对于学生的问题该导的要导。教师作为组织者,必须看准时机,及时引导,拨乱反正,将思维的小船引向正确的航道。一位老师在教《放弃射门》这一课时,有一个小组质疑:一次射门不仅关系到一个队员的利益,还关系到一个球队的命运,甚至影响一个国家的荣誉。他这样做是不顾全大局的做法,不应该放弃射门。听了他们的疑问,老师先是肯定了他们凡事以大局为重的想法很好,接着及时引导他们:球队和国家的利益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为了赢一个球而伤了人,就有悖于举行球赛切磋技艺的宗旨,即使赢了这个球,整个球队的形象也会受损,甚至整个国家的形象也会受损,会被定位为不讲人道的球队,不讲人道的国家。听了老师的引导,他们点头默许,认识到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对那个放弃射门的队员也表示理解和赞赏!

总之,学生的主动学习离不开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也从问题开始,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