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新课标》中指出,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平日所上的语文课都是以阅读为主,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上体现出工具性和人文性呢?这学期我在自己的备课、上课中不断实践,为更好地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努力。

一、词语先行,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提升

三年级是过渡年级,学生刚从低段的字词学习过渡到片段学习,很大程度上还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所以在刚开学的时候我很是困惑,不知道对课文的把握应该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但是受一次听课的启发,我开始尝试将词语的挖掘和片段教学进行有效地整合。如在教学《小摄影师》一课时,我便采取抓重点词的方法,示范性地向学生提供了“鞠了个躬”、“打量”、“吩咐”、“摆弄”这几个词语。通过讨论,我们分析了高尔基和小男孩不同的性格特点。而后我点明: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我就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相关词语,抓住了高尔基的“大声喊道”这个词,并说明这个动作可以说明高尔基很关心小男孩;小男孩的“哭了”这个词,可以说明小男孩没有拿胶卷很难受;高尔基“侧着脸”、“微笑”可以说明他很配合男孩拍照片……这次课堂教学我认为还是很成功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到要想将人物写活必须写出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从而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仿写训练,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高

三年级初步接触作文,学生对于写作还比较茫然,钟老师提出要注意对文本的解读,要学会抓住每一节课的关键写法,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经老师这么一提醒,我发现其实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学生训练的地方,比如第6课《小摄影师》提示语就是一个值得训练的地方,这篇课文包括了提示语在前、在后、在中间的三种用法,可以在学习时重点强调;第23课《美丽的小兴安岭》总分总结构,脉络清晰,课文写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我们可以从结构上让学生模仿;第24课《香港 璀璨的明珠》第四自然段围绕中心句来叙述一段内容,可以让学生模仿;第13课《花钟》第一自然段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可以让学生借鉴模仿……就这样,在每节课堂上我都会布置相应的一些练习,通过一学期的训练,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很大地提高,能够做到言之有物,条理清楚。

三、创新设计,促进学生理解能力提升

这学期在参加全国中小学继续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学习的过程中,我学习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所以在平日的教学中我努力尝试,力求不断创新,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求最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四自然段,我是这样设计的:这一段讲了《清明上河图》最有意思的桥北头的画面内容,写得不但生动而且还体现出了张择端画得传神。于是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四人合作,来表演桥北头人坐轿子,驴子受惊,吓到行人的情景。学生们兴趣盎然,在表演了一组之后我又提高了难度:“刚才我们表演的是动态的画面内容,现在要表演画面的内容,每个人只能做一个动作,形成一幅静态的画面。”话音刚落,学生们便窃窃私语起来,过了一会我又请了两组上来表现静态的画面内容,结果他们表演得不如前面第一组那么生动,而后我又接着问:“你们想一想我们要表演都不容易,更何况是画在一幅画里。表演完后你想对张择端说些什么呢?”学生们开始情不自禁地夸奖画家,然后我们回到课文这一段读最后一句话:“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这时学生对于这一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这一段内容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这样一次次创新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在不断地提高,我的收获是: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最短时间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就是最好的教学模式。

在阅读教学的路上,我还有许多要学习的地方。这学期通过几次学习,我受益匪浅,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自己,改变自己。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我感受到:作为教师,对文本解读一定要有自己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一定要在备课时注意文本的表达方式,多从语文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自己的最终目标。最终你就会发现,语文课是那么精彩,那么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