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所言的课堂开放,仅指向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指向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过程。基于此,学生参与学习的人数、时间、兴趣就成了衡量课堂开放与否的关键。

一、 学生的参与人数体现课堂开放的力度

新课程在实施要求上,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着眼,提出了“参与”、“探究”、“合作”、“交流”的要求。其中,“参与”是这一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让孩子主动参与,全面参与,才能实现课堂的开放和高效。

案例:四年级《四时田园杂兴》这首古诗教学,我校教师南建明老师的课堂上是这样体现的:谁能说说我们该用什么方法理解古诗每个词、每一句的意思呢?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知道的方法吧。学生交流后总结得出看注释、联系上下句、多读一读、先理解字的意思,再来理解句的意思……师引导:现在就用这些方法,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吧。注意,难理解的字词要作出批注,将小组成员都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此时,学生全员参与到合作学习之中。之后进行汇报交流,一生主说,小组其他成员补充,参与汇报的占1/3,2/3在认真倾听。

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热情高,参与度高,学习古诗的方法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个开放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学生的参与时间体现课堂开放的深度

教学论告诉我们,在学生能够独立阅读和独立思考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针对学生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发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也是一种方法。按照这条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就会很快发展起来。而充足的时间保障才是学生形成独立学习能力的前提和关键。

案例:二年级《酸的和甜的》这篇课文,我校教师刘蓉老师是这样凸显学生独立学习的:在学完词语这个环节后,师说:将刚才的词语回归到课文中,我们再来美美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读后,学生开始交流汇报读懂了的地方,师随即追问学生是从哪一句读懂的,并要求学生能用他们的语气读一读这个句子。在学法引路之后,师让学生用以上的方法将读懂的地方给同桌说一说,读一读。学生和同桌交流所得后师开始质疑:再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地方没有读懂?教师将学生的问题一一整理,按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交流汇报。学生各抒己见,将对文本的理解引向纵深。

这节课中,学生会的,小组交流;学生不会的,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教师留出了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合作学习和自学,而教师仅仅参与引导,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给学生的汇报起一个顺转作用。所有的知识学习、朗读能力、口语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的形成都在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三、学生的参与兴趣体现课堂开放的效度

所有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却被老师们忘在了脑后,教师最关心的是“我怎么讲,怎么说”,忽略了学生有没有兴趣听,有没有兴趣做。要想提高课堂开放的效果,达成课堂开放的目标,学生的参与兴趣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首要条件。

案例:三年级《我会编童话》习作指导课,我校教师任艳玲的课堂,其中导课中是这样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你看过哪些童话故事,给大家说说题目。(学生高兴地给大家介绍)师又问: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谁啊?(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大灰狼,小山羊,美人鱼,小拇指,小熊……)师接着说:这些动物的话你能听懂吗?(能)现实生活中大灰狼、小鱼也这样说吗?(学生大笑,异口同声地说:“不是。”),师笑着说:那在文章中,你怎么就能听懂了呢?(学生:因为它们变成了人说的话,把它们当成了人了!)至此,师才总结说:把动物当成人来写,就是拟人化,这是童话的一个特点呢!

显而易见的,童话拟人化的特点让孩子在笑声中理解,这就是兴趣产生的必然结果。对于孩子来说,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是激发兴趣,提高效果的最佳方法。

众所周知,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根本价值是促进人的成长,《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只有将课堂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只有调动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参与的热情,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开放,体现学生的自主,达到“教学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