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课文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但总有那么几朵“离学生比较远”,是学生们陌生的。这种陌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二是离学生的见识较远;三是离学生的理解水平较远。对这样的课文,教师处理起来总感棘手,课堂气氛沉闷,应和者寥寥,听课者昏昏,到底该如何处理呢?笔者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趣味激发法

利用文本的情境,采用新颖的、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去感知课文,进而深入理解文意,达成教学目的。对于《荷塘月色》这一经典,一般采用品读分析法,但是由于作者的情绪是“淡淡的”,略显朦胧晦涩,因而学生不易把握。我教授此课,另辟蹊径,一开始并不急于深挖主旨,而是先完成一个趣味性作业:写一则歌舞大片《荷塘月色》的宣传海报。(板书)

歌舞大片《荷塘月色》惊艳上映,敬请观看!

女主角:荷花(饰舞女)(原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是舞女的裙,荷花自然就是舞女了。)

男主角:“我”

配角:蝉、蛙

伴奏:蝉、蛙、月光(原因:“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

灯光:月亮、路灯

背景:云、树、灌木、远山……

主题歌:清香(原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括号内为我最后归纳的参考答案)

如此新颖的形式,顿时激发出学生兴趣,他们认真阅读,查找填写,然后各抒己见,总结归纳,课文的内容就在这样趣味的过程中被学生感知,教师只需稍加点拨,文旨技法等皆突破。

二、“映射”现实法

拉近“比较远的”课文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便于学生理解。《阿Q正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篇幅最长的课文,对这样的中篇小说的学习,从其内容、时代等方面看均与学生相去甚远。有的学生仅仅把这篇小说当成“笑料”,阿Q的滑稽可笑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当教师拨开肤浅的“面纱”去挖掘“封建制度对人的残害”的深刻主题之时,学生却因其思想的深刻、时代的久远而排斥。这时,就要“映射”现实进行教学: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特定时刻都会利用那么一点“精神胜利法”,去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灵。只不过阿Q在不断地被剥削被残害中已经愚昧麻木,弱小的他只能无限制地过度使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甚至麻痹自己。联系到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就很容易让学生把握小说的深义,理解作者的意图。

三、“内核”把握法

以文本精神内核的挖掘作为学习的途径,从“中心”开花。如《边城》一课,课文篇幅较长,情节简单,故事性不强,地域风情浓厚,非学生喜闻乐见的小说类型。如果以小说精神内核的挖掘作为切入点,那么结果就大不一样。这样,文本内容的概括就不再是“三个端午节”这样的表面化,而是(板书):节日的欢快(战争背景下)、邂逅的喜悦(自由的恋爱)、 情思的凄美(至真至诚至善)。其实,《边城》所要表现的,无非是现代文明下人们内心所要追求,亦即学生心灵深处所憧憬的人性美、环境美、和谐美:爷孙之间(亲情互爱)、兄弟之间(谦让友爱)、男女之间(真诚相爱)、人狗之间(相依相安)、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如此归纳,小说精神内核一目了然。抓住了这样的精神内核,我们就不会纠缠于故事情节本身,也不会让小说与学生“恍如隔世”。

四、“亮点”紧抓法

一篇美文有诸多“闪光点”,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字里行间,我们要准确抓住其中最闪光的一个“亮点”,并由此生发开来,以点带面,全面破解教学难点重点,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老人与海》虽然结构简单、情节集中、人物单一,但由于题材、手法、风格对于学生来说较为生疏,加之篇幅较长,故而教学中不易处理。因此,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紧紧抓住这篇小说中最大的亮点——激励无数人的名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来感知体会小说的意蕴,以此来理解渔夫桑地亚哥为了一条大马林鱼而与鲨鱼激战5个回合,理解桑地亚哥苦战后最终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副鱼骨架,进而理解海明威所展现的“硬汉性格”。紧紧抓住这个“亮点”,小说中隐含的难点、重点都被一一照亮,让我们读起来赏心悦目,一目了然。

这就是我所尝试的远文近教之法、难文易教之法、深文浅教之法、长文短教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