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一 、《小松鼠找花生果》的课堂收尾

学生观看课件:蚯蚓告诉小松鼠花生果全在泥土里。

师:“小松鼠们”,现在你们找到花生果了吗?开心吗?

生:我们找到了,非常开心!

师:在生活中,有的果实是长在枝头上的,看得见;有的果实是长在泥土里的,就像花生一样,你还知道哪些呢?

生:我外婆家种的萝卜就是长在泥土里的。

生:我老家池塘里有藕,藕就藏在泥塘里。

师:我们一起到知识屋去看看吧。(课件展示果实在泥土里的植物图片:荸荠、萝卜、马铃薯、胡萝卜等)

师:“小松鼠们”,我们的好朋友小兔也找果实了,我们一起来听听。(播放录音故事《小兔找果实》)

师:小兔拿着大萝卜高兴地回家了。“小松鼠们”,你们今天的收获也不小。(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满满一果篮花生果给“小松鼠们”分享)

二 、《蚂蚁和蝈蝈》的课堂收尾

课件演示对比:蚂蚁在温暖的窝里吃着夏天准备好的粮食,蝈蝈又冷又饿。

师:为什么蚂蚁现在可以舒服的过冬了,而蝈蝈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呢?(生讨论后回答)

生1:因为蝈蝈在夏天只顾乘凉,根本不去想冬天到了怎么办,结果到了冬天,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生2:蚂蚁在炎热的夏天,就已经准备好了过冬的粮食,所以到了冬天,就不会挨饿受冻了。

生3:我想到了我们学过的词: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师:小朋友们, 我们班有哪些小朋友像小蚂蚁?找找看。

生4:王子怡平时写字特别认真,我觉得她像小蚂蚁。

生5:李书雯上课朗读很熟练,她上课前总会读好多遍直到读熟为止,她就像小蚂蚁。

师:观察得真仔细。老师送你们一篇三字经:

烈日下,小蚂蚁,搬粮食;绿蝈蝈,忙乘凉。

北风吹,勤蚂蚁,多幸福;懒蝈蝈,被饿死。

小朋友,学蚂蚁,爱劳动;展未来,生活美。

[反思与分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注重导入的设计,导入语要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要么直截了当,直击要点。其实,有个虎头,如果再配个豹尾,就能给一堂课增色不少,使学生的情感、知识、体验更上一层楼。

一、给孩子空间多一点 让他们想得远一点

“案例一”中,孩子把自己当作小松鼠,随着课文的深入去认识、积累生活知识:花生的果实是生长在泥土里的。事实上,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对此现象胡乱撒网,而是针对低年级孩子的生活积累有针对性的提问,引领孩子从课堂回到生活,在生活的记忆中找寻答案,借助图片,让孩子形象直观地扩充视野。

“案例二”中的拓展就是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而提出的问题:“我们班有哪些小朋友像小蚂蚁? ”这个导向明确的问题引导孩子对班上其他孩子进行思考定位,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以及进行多角度考量的能力,学会从写字、朗读等具体的方面入手,对他人进行客观评价。

二 、给学生惊喜让他记得一辈子

“案例一”中教师给了学生值得一辈子回味的惊喜。当教师将满满一篮花生果像变魔术般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每个孩子都被幸福包围着,他们万万没想到真的找到花生果了,这种奖励方式出人意料,带给学生的是刹那的感动和永恒的温暖,这不仅是礼物,更是对他们课堂学习的肯定。这些花生果其实是他们劳有所得,学有所获,强烈的满足感在孩子的内心化成了学习的动力:学习真有滋味!

“案例二”中的结尾处教师送三字经也令人眼前一亮,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有三字经的诵读积累, 教师把经典简单化,以贴近学生的方式将课外服务于课内,根据课文改编的三字经言简意赅,读起来节奏明快,琅琅上口,于简约处追寻经典,在经典中体会精彩。

同样是送,前者送惊喜,后者送精彩。虽各有千秋,却都是让别样的风景停留在孩子的眼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