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均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如何让语文与生活“链接”呢?通过近年小学语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实践,在此我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回归生活,体现语文“生活化”与生活“语文化”

1.创设情境,再现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

语言文字是生活信息的载体,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语文教学情境创设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把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体会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感受语文的奥妙。与学生的生活较远的教材内容,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小品等进行表演或借助多媒体把语言文字变成直观的生活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与生活十分贴近的教材内容,则可直接将生活现实与文本结合,将生活感悟“移植”到对文本的理解当中。

2.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

著名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而语文又源于生活,回归生活,从视觉、听觉、感觉方面去观察生活,进行提炼,即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例如教学《燕子》一课时,正处于阳春三月,窗外就是一幅和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春景图,如音符般优雅的燕子的身影不时出现在视野,偶尔还有几声欢快的啼鸣,这如诗如画的意境,难道不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的一个天然的“大课堂”吗?带着孩子们,在这“天然的课堂”听一听、看一看、闻一闻,追随燕子的身影,唱着《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心中感受着勃勃的“春景”和无限的“春意”。如此活泼的燕子、如此美好的画面,谁不想来赞一赞,说一说呢?于是我们回归语文的教学当中,借助作者清新优美、准确形象的语言表现出眼前的盎然春意、勃勃生机。生活“语文化”,给语文创造了一个鲜活的课堂,开拓出了更广阔的天地。

二、链接生活,在生活中应用语文,在语文中探索生活

1.充分利用教材内容链接生活。

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上语文课时,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如当推销员、导游、解说员等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把教材内容延伸到生活中,学以致用,将教材内容嵌入生活融入生活。目前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在编排设计、篇章选择等方面均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实践性更强,除一些篇章外,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读书屋等内容均体现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发掘教材内容,合理拓展延伸,凸显出语文与生活的链接关系。

2.巧妙运用生活情境链接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招领启事》就是最好的例子。有一天早上,一个学生在校门外拾到一个钱包,将钱包交给了他,他在一上课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同学们,问同学们该怎么办?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写“招领启事”,从而让学生明白写“招领启事”的意义,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接下来就开始教学“招领启事”的写法,让学生开始写招领启事。这时的学生完全是出于为了帮助捡到东西的同学的忙,所以学得都很投入,写得都很认真,完全没有枯燥的感觉。写完后,选择写得好的同学的作品张贴于校门外合适的地方。过了几天,于老师又对同学们说,这个失主看到同学们写的“招领启事”后领回了东西,非常感激,他想写一封感谢信,但不知道怎么写,想请同学们帮助,于是又展开了“感谢信”的教学。经过这一环扣一环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学会知识,拓展生活,还让学生们学得有滋有味。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一些像于老师这样的探索,目前的语文教材与生活的衔接越来越紧密,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不但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的作用和价值所在。

语文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也必须依靠语文。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