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是高中语文课本必修5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说明是这样的: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把握小说的主题,一是要理解作品蕴涵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当我把学习目标告诉学生时,教室里一片唏嘘。“又是老套。”“老师,能不能不上这一课,这些课文的历史背景离我们太远,我们不能感同身受,再说考试又不考。”听了学生的这番话,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功利性这么强。身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责任,而育人尤为重要。那么让学生深切领悟此文中的美——纯朴的风土人情就显得最为必要。因为可以借此文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的那份纯情,那份真爱,还有人该有的那份责任。

带着这一目标,我和学生一起探析:19世纪30年代正是尔虞我诈、以强凌弱的时代,而湘西这片土地为什么会有如此纯朴的乡土人情。这一学习过程,恰恰触动了我们,获得人生的小“涅槃”。

一、这儿的人不会恃强凌弱,才使这儿的乡土人情如此纯朴

安静的边城土地上没有以强凌弱的现象,在这里,不管是老船夫还是峒城里面的人,都表现得很纯朴、善良,没有一丝自私自利的表现,没有等级高低的区别,人们都懂得“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掌水码头的龙头老大顺顺,可谓有钱有权,但他从不仗势欺人,他对所有的人都是和和气气的。家乡赛船抓鸭子,他不会因水性好,势力大而将其全部据为己有,而是退出比赛,让年轻人去玩。但下水救人却当作别论,因为这儿的人将“帮助人远离患难”当做一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所以做船总的他和摆渡的老船夫是要好的朋友,所以年迈的祖父与年幼的翠翠才能够平静地生活。

二、这儿的人没有尔虞我诈,这是因为他们善良

天保兄弟对翠翠的爱都是深刻的,真诚的。但他们没有因为自私的爱而明争暗斗,也没有将自己的爱强加于他人,而是决定公平竞争。不仅是傩送兄弟,峒城里面的人都是这样。年迈的祖父管理着一条渡船,他忠厚善良,诚实大方,勤劳朴实,风里雨里,默默无闻地接送着四面八方的客人,为大家提供方便。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从来不多收别人一个铜板,迫不得已多收坐船人的一枚铜子,他便回赠一把烟叶。坐船人也一样,他想多给爷爷一些钱,在爷爷坚持不要的情况下,他只得把钱捏在手里,“但到船拢岸时,那人跳上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这里的人就是这样,因为这里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尔虞我诈,有的只是纯朴和善良。

三、这儿的人充满了浪漫气息,才使这片土地如此安静

安静的边城土地上充满了浪漫的气息,青年男女完全可以抛开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抛开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紧身束缚,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十五年前翠翠的父母就是因为歌声偷偷相爱,并有了翠翠。十五年后翠翠也一样。她对自己和傩送之间的感情非常敏感,但是她不像城里的人那样,大胆地去表露自己的爱,而是羞答答的,给人一种朦胧的美。为了爱情傩送兄弟可以去竞相唱情歌,为了爱情傩送不会因为门第等级,也不会因为磨坊这偌大的嫁妆而选择团总的女儿,而是选择了老渡船人的孙女。只因为在他们的心里爱情是纯真的,没有物欲的污染。

在《边城》里,人们就是这样,诚朴、仗义、舍己、乐于助人。人人和睦相处,没有等级区别,做官的船总顺顺大方洒脱,济人之急;摆渡的老人勤劳朴实,恪尽职守;渡河的人心地善良,热心助人。重义轻利,守信自约是这里人们生存的原则。 “即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这里没有受到“文明”的一丝污染,到处洋溢着湘西人纯朴的乡土人情。这里是那个时代中国大地上仅留的一片世外桃源。

何求没有世外桃源,只要人人善良,有爱。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只要我们及时引导,因势利导,让善良、淳朴、关爱重回学生的心中,定会营造出一方属于我们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