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难写、作文难教”,习作历来都是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瓶颈,作文教学也一直是高年级教师最伤脑筋、最难啃的硬骨头。虽说有许多与“作文指导”相关的著作不断问世,可是真正紧扣教材,直面单元习作指导的论著却并不多见。“如何优化单元习作指导,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仍是普遍困扰着广大高年级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命题。作为一线教师,通过近年来对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点化习作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作引导,才能有效地激发其学习的动机,并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调整。基于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笔者认为单元习作指导中目标的确定应遵循“简约、适当”的原则。所谓“点”化习作教学,就是强调单元习作指导目标中的“以点代面”、强调习作指导课中的“一课一点”、强调学生习作时的“一文一得”,真正让习作指导循序渐进、有的放矢、落到实处。

一、 点式读写 夯实基础

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在批改习作时经常有这样的感慨:这哪像高年级的学生写的习作呀!的确, “相同的题材,孩子们从三年级写到六年级,写来写去,总是那么几句话,总是没办法生动鲜活起来。”几年的语文学习为什么在孩子们的习作中找不到蛛丝马迹?笔者认为,一方面固然和孩子本身的语感表达、阅读积累有关,但另一方面也跟我们的语文教学偏重“阅读、理解教材”,“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相脱节有很大关系。因此,读与写的有效结合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1.“点”式阅读——品味文本学技法。

古人云: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强调的是“阅读积累”的重要性,可是我们发现,如果仅仅把“读”停留在“读懂、理解”的表面,而缺乏对“文中精妙之处”的“品”,缺少对“作者表达方法”的“嚼”,那么这样的“读”则是既无味道又无营养的。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文本中“可品必嚼”的“点”并将其放大,让学生真正读有所获,让阅读教学成为习作指导的前奏。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为例:通过阅读《窃读记》学习“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自语性的独白表达感情”的习作手法;借助《梅花魂》、《地震中的父与子》感悟“反复的细节描写”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通过《新型玻璃》学习“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和“准确用词、形象表达”的写作手法;借助《开国大典》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通过《狼牙山五壮士》学习“点面结合、有详有略”的谋篇技巧……如此“一文一点”、“一课一法”才能“读有所得”。

2.“点”式练笔——联系实践巧迁移。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通过阅读,学生有所得、有所悟之后,教师还要善于趁热打铁,或创设情境,或拓展延伸,或联系生活,让学生“仿写、改写、续写、扩写”,真正将“读”与“写”有效结合,实现从“感悟习得”到“实践运用”的转化。

例如教学人教版第十册《人物描写一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时,先让学生阅读文本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交流感悟作者动作描写的准确精妙,紧接着组织学生玩《谁是不倒翁》的游戏,规则: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金鸡独立,同时可以做出各种动作挑逗对方,谁单脚站立的时间久,谁获胜。其他同学认真观察表演者和观众的动作。老师现场采访,鼓励学生边观察边表述,看看谁用得动词更准确、更生动,评选最佳现场解说员。最后让孩子把刚才的游戏场面写下来,比一比谁是动作描摹专家。课后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大扫除、军训、拔河比赛、炒菜”等以动作描写为主的系列片段练习,在反复的小练笔中让学生积累运用动词,学习人物的动作描写。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善于挖掘教材,经常进行类似这种“专题性”“系列化”的“点”式练笔,学生习作不具体、不生动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 以点带面 有效指导

在传统的习作指导课中,教师往往怀揣一百个不放心、千提示万交代:从指导审题拟题、到选择组织材料、再到表达方法,从开头到过渡再到结尾,教师千言万语道不尽,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等到学生提笔习作时仍是眉头紧皱,只好东拼西凑、草草了事;教师批改习作时,就每每慨叹:“朽木不可雕也!”习作指导为何如此费时低效呢?究其原因就是“习作指导流于形式,课课克隆,面面俱到,重点不明”。因此,笔者提出在“点式读写”的基础之上“以点代面”的习作指导策略,让习作指导有效、有序。

1.一课一点,一文一得,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一文一得”讲的是,教师要根据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结合习作要求,确立每一次习作指导“重点”,接下来,无论教师的“导”、学生的“写”,还是师生互动的“评”,都紧紧围绕这个“点”展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解决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提高习作指导的实效。

例如人教版小语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组习作“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要求: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写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要表达真情实感。我在研读教材之后把“环境渲染与人物心理活动描写”作为本次习作的指导重点。首先,借助本组教材《穷人》、《唯一的听众》中“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描写”为例进行了多次的“专题点式练笔”,让学生一边习得一边实践。接着,在单元习作指导课上,着重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练笔中的困惑,总结练笔中的收获,赏析同伴们的片段,再针对本次习作要求及内容进行重点片段练习。最后讲评习作时再次聚焦重点、品评得失。如此反复的“点式指导”,自然是教师教有所指,学生学有所得。

2.整合教材,点点相扣,确保指导的有序性。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以主题单元式呈现,多数文本难以作为范文、例文来用,这给许多老师在单元习作指导时造成了困扰。既然如此,咱们何不跳出教材的编排体系,另辟蹊径呢?由此,笔者作出尝试,将同一册的八个单元习作进行重组整合,分成“记事篇”“写人篇”“描物篇”“应用篇”四个主题板块,每个月集中进行一个板块的指导训练,同时设定出同一个主题板块中不同篇目的指导重点并努力形成一个序列,这样就避免了“东打一枪,西放一炮”的乱象,做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取得习作教学的节节胜利。

三、点点星光 优化品评

“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恰到好处的评价犹如一味催化剂,它能点燃孩子们心中写作的欲望,又如一台强有力的发动机让孩子总能开足马力、驰骋文场。那么,如何才能让“习作品评”成为习作之后的一道师生皆爱的“美味甜点”呢?

笔者提出“点式品评”的策略:改变以往教师批改习作时泛泛而谈、大而空的评语模式,根据习作指导时确立的“点”(或环境描写,或动作描写,或语言描写等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品评,只要达到这个“点”就能获得“星级作文”的称号,大张旗鼓地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当然,为了激发孩子的潜能、鼓励创新,让孩子展示各自的功力,我还结合学段目标设立了星级评价表(如下),用于“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师生共评”活动。

例如,孩子习作中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较为生动,则获得二星级描写大师的称号,如果他同时又做到了“选材合理、详略得当、前后照应”则荣获三星级编导的称号。这样的“分点式星级评价”一目了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孩子在习作前有了夺星的意识、追星的目标,习作时有了强烈的向“星”力,孩子的习作自然就星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