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我们发现虽然不少教师已经意识到习作互批是探求作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途径,但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互批“低效”,缺乏实效。有的教师更是认为学生互批就是让学生随意地批改,而缺乏相应地指导。学生虽然经历了互批,但不愿互批、不会互批的现象日益严重。互批流于形式,学生的互批主动性降低,互批沦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学生长期处于“被互批”的阶段,习作水平与鉴赏能力的提高从何而谈?可见,积极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主动参与习作互批活动,真正掌握批改作文的技能,激发学生习作互批的兴趣,提高其习作能力,显得尤为必要。

一、习作互批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我对五年级的130位学生采取不记名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回收问卷126份,并随机访谈了个别学生,试图通过此途经与方法了解高年级学生对习作互评现状的一些看法。通过调查,我发现:

1.学生对待“互批”的态度奠定了习作“互批”研究的可能性。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从主观上愿意为他人批改作文,他们认为在互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同时,愿意让他人批改习作的也占了大多数,他们乐于与同伴分享交流。对于习作“互批”的形式学生是乐于接受的,习作“互批”有其存在的可能性,这就为顺利展开相关尝试奠定了基础。

2.学生在互批中遇到的困难证明了习作“互批”研究的必要性。通过调查反馈我们发现有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不会批改,在批改他人习作时是存在困难的,这说明学生平时的批改是在心中没有底的情况下进行的,需要教师的点拨与指导。这样的互批效果离高效是存在差距的,是存在可提高的空间的。这也更好地证明了改善习作互批“低效”的必要性以及价值所在。

3.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营造尊重平等的批改氛围十分必要。通过调查,我发现不愿意让别人批改自己作文的同学是因为担心其他学生不能很公正地对待自己的作品,或者觉得自己的作文写得不是很好,不好意思把作文给同学看,怕被同学笑话,觉得他人对自己写得东西可能不理解。由此看出,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建构尊重、平等的批改氛围对于改善学生习作互批“低效”现象也是十分必要的。

4.学校、课堂应成为提高学生习作“互批”能力的主阵地。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帮助别人批改作文时是有困难的。而有困难时,他们最想求助的对象是老师和同学,向老师和同学求助的占了总人数的79%。可见老师和同学在他们心中的认可度。由此,我感觉到提高学生的互批能力,训练学生批改作文能力的主阵地还是学校,还是课堂。学校、课堂是提高学生习作“互批”能力的主阵地。

二、改善高年级学生习作互批“低效”的尝试

1.创新与继承并举——为互批的顺利开展打好根基。想要提高学生习作互批的效率,我们需要创新与实践,但对于前人好的做法也可以继承与借鉴,这样可以为学生习作互批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

2.自创妙招 ——为改善互批“低效”现状注入新鲜血液。笔者试图通过以下的一些尝试激发学生互批作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互批能力。“班级习作互批对话卡”的诞生、亲朋好友齐批改——学生习作批改高效的催化剂、你画龙来我点睛——树立学生习作批改的自信心、鼓励投稿——让学生品尝习作批改的甜蜜。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如果学生经过修改的文章发表了,岂不是锦上添花?由于教材的限制,我通常会选择“大眼睛”作文本、家作本“每日一记”上的文章让学生进行互批,这些文章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鼓励学生从中选择优秀的文章投稿,当他们看到互批修改后的文章发表时,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已告诉所有人他正品尝着习作批改的甜蜜。“你得感谢批改人,这里面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哦!”无论是对写作者还是批改者来说,无疑都是一种激励。

习作互批研究中,虽然孩子们对互批这一方式很喜欢,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有实践就会有问题,有问题就要有思考,有思考必然会促进探究。学生习作互批高效的研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索的话题。我们只要有“为了孩子不放弃”的理念,就一定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