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许多人都论述了学习写作必须“多练”。欧阳修认为,文章“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著名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学家叶圣陶也说过:“写作的历练在于多作。”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充分、生动和质地优良的材料,一味强调多写,这样的文章“言之无物”,更是“言之无情”。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首先要有材料可写,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对症下药,把指导学生采集写作材料作为作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具体做法如下:

一、指导学生利用教材采集材料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精心挑选的文质兼美的范文,对这些文章的讲解、阅读占用了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充分利用教材,就地取材不失为收集材料的捷径。充分利用教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导学生从所学的课文中选择与自己作文有关的材料。如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之后,要求学生为文章写一个结尾,假如于勒变成了一个百万富翁,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又如何呢?这样既促进了学生阅读课文,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是把教材作为例子,仿照课文收集材料。如我在教《三峡》一文时,因为文中有大量描写山、水、秋景的句子,要求学生摘录出来,有时要求背出来,作为写景的材料。每教完一篇课文,就布置与之相关的作文题,指导学生利用课文收集写作材料,降低了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

二、要求学生在阅读中采集材料

充分利用教材是收集材料的重要渠道,但并不是唯一渠道。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读书写作的宝贵经验,也指出要写文章一定要广泛地阅读。作文教学中应引导“一心只读教科书”的学生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知识海洋里,只有大量阅读才能拓宽知识面,才能采集更多的写作材料。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可组织专题读书报告、剪报比赛、读书笔记展览;也可裁取部分的精彩片段,及时推荐名家名作。在此同时也要求学生将读到的词、段分门别类地摘抄下来,并不断揣摩其含义和用法,要求学生向全班同学推荐名言警句等,让学生熟读成诵,使学生有意识地去采集作文的材料。

三、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采集材料

古人说:“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从阅读中获取材料是远远不够的,生活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德国大文学家歌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现在学生囿于“高墙”之下的校园,肩上被繁重的学业所累,生活面狭窄,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与物、采集鲜活的写作材料。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调查、郊游等活动,引导他们“身入生活”,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同时提醒、指点、启发他们观察、体验、储存,做到“心入生活”。这样学生不断求教于生活,目有所见,耳有所闻,心有所感,就能写出好文章来。笔者曾尝试在一次周末时布置一篇“家乡的秋天”的作文题目,明确要求,通过亲身观察才可下笔,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认真地观察家乡的秋景,并能用生动的语言把家乡的秋景描绘出来,表现出对家乡的热爱。另外今年统一组织学生到安康参观,平时难得外出的学生看了繁荣的街貌、林立的建筑、绿化的公园、改建的道路,特别的兴奋。回校后,很多平时害怕作文的同学都有感而发,写出《安康在腾飞》、《安康——开放的窗口》等文章,赞美安康的新变化。可见只有教师引导学生走出“食堂——教室——寝室”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指导他们走进为作文带来滚滚“活水”的生活,学生才会收集更多的材料,写出更多的好文章。

总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把收集材料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历来成功的诗人在指导写作时都强调这一点。如陆游在《示子》一诗中写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法国大作家福楼拜要求初学写作的莫泊桑首先要练练眼睛。所以教师也要擦亮学生的眼睛,使他们通过多种渠道采集写作素材,这样才能让学生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