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我们可以概括地说:阅读教学是以发展学生感受、理解和评价能力为重点,以对话方式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以下结合新课标理念谈一谈当前的阅读课教学。

一、一切为了学生——黄沙淘尽始得金

案例1:和老师一起读

师:请这位男同学读第一段。

生:(摇头)

师:(摸着孩子的头)小声读也可以。

生:(摇头)

师:找个伙伴一起读。

生:(不说话)

师:那好,请你和老师一起读。

生:(点头)我最喜欢……

师:他读得多认真啊!大家给他掌声,一会老师让你单独读书,好吗?

生:(点头)

以上是一位青年教师在进行《鲜花和星星》一课公开教学时的课堂片断。这个读书的小男孩声带有问题,而且胆小,平时老师从来不叫他回答问题。这节课上,上课老师并不了解学生,可是她凭着执著和一片爱心,感动了这个孩子。下课后,男孩跑到老师跟前,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幸福。《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整个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老师们应该放低要求,俯下身子,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效果。

二、读书内化——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

案例2:“读得进”

师:同学们现在练读第二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练读)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生:一到休息日……

师:“息”是一声,他读得非常准。大家跟老师读第二句,注意停顿。

生:(跟读)

师:“涌动”、“人流”这两个词不好理解。大家想一想过年前跟爸爸妈妈赶集时,街上的情景。

生:人很多,非常挤。

生:我是被拥着往前走呢!

师:这两个同学说的情形就是:街上涌动着赶集的人流,课文中说的是什么呢?

生:看花的人流。

师:理解了句子意思,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大家看彩图,想一想梅花山怎么会“成了欢乐的海洋”呢?

生:一朵梅花就像一朵浪花,所以梅花山成了大海。

生:看花的人都笑呢,就是欢乐的海洋。

师:你们理解得真棒,大家带着这种欢乐的心情来读一读最后一段吧。

老师每一次指导学生读课文都有明确的要求,即:读通——理解——入情,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通句子,再联系生活理解词语,最后入情入境地朗读。这样读书合乎认知规律,学生更是乐此不疲。

“记得住”就是要注重积累。支玉恒老师在教学《匆匆》一文时,用手打着节奏让学生一边读一边背诵:“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的时候,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学生不仅积累了典范的白话文句式,还积累了一种在朗读中产生的感悟。这不仅是一个语感积淀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情感提升的过程。

“用得出”。于永正老师非常注重在课堂上实现读写结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安排了写话一个环节。老师提示道:“强盗用指南针远航,用枪炮屠杀,逼迫中国人在纸上签下不平等条约,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孩子们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写下这样的话语:“落后就要挨打”、“不要用罪恶的子弹摧残娇弱的和平之花”、“邪恶的剪刀剪不断正义的钢绳”。

三、课堂评价——乱花渐欲迷人眼

现象1:课堂上,学生发言后,老师让学生们集体伸出大拇指夸赞:“真棒、真棒你真棒,你是我们的好榜样”。

现象2:上课时,老师忙于发小贴星,下课后,学生的额头、衣服上贴满了各色的星章。

现象1、2中的评价方法,许多老师都曾使用过,作为对课堂评价的一种探索,我们可以经历这么一个阶段,但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否则,评价只能流于形式,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帮助。经常看到表扬的学生漫不经心,受表扬的无动于衷。有的老师说加星是为了量化学生成长的过程,为形成性评价做好记录。但是课堂不能太滥了,否则会出现热热闹闹没有实效的结果。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

四、板书——千呼万唤始出来

现象1:一节公开课上,老师把所有的板书内容都写在纸上,从一上课就开始往黑板上贴。一刮风,好几个老师跑上去帮忙摁纸条,学生也担心纸条随时会掉下来。

现象2:老师让学生看投影,自己在电脑前一边点击鼠标,一边讲这个字怎么写,那个字写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下课后,黑板上只写了一个课题。

其实大家听听那些名师的课就会发现,他们都很重视板书。窦桂梅线条流畅的简笔画,于永正工整简洁的板书,靳家彦的板书图文并茂,支玉恒的板书由师生共同完成……所以,盲目地忽视板书并不可取,如何发挥板书的最大效益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叶老说过:“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学生善读善写。”读写基本功提高了,老师自身受益,学生受益,老师们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