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低年级学生怕写话,高年级学生怕作文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学生害怕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对于一般知识的学习而言,作文一般缺少直接针对性地教导。另外,现在的学生由于远离生活,自身学到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间接知识,他们无法直接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作为作文的有效素材……种种原因作用下的结果就是学生害怕作文,那小学作文如何才能走向高效?笔者带着这个问题思考了若干年,形成了一些思考,取得了一些收获,在此形成文字,供大家批评并指正。

首先,要引导学生感知生活,生成经验,让所作之文言之有物。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学生作文的一个重要源泉就是学生的生活。由于现代社会信息呈现的方式日趋快速化、电子化,因此现在的学生一方面可以享受到足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事的便捷——当然,我们的小学生还不会真正对天下事感兴趣,但我们注意到一种现象就是学生能够从许多动画片中获得丰富的信息。另一方面则正如上文所说,这些经验都是间接经验,学生不足以从这些信息中获得贴切的认识,有时虽然能够在作文中引用,但具体何义却难以理解,甚至经常出现引喻失当的现象。我们提出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在“以身体之”的过程中“以心悟之”,一旦学生有了体验并生成经验,那学生在作文时就有可能言之有物,从而一定程度上克服害怕写作文的畏惧心理。

同时,我们在研究小学作文教学时,经常引用语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作文的自然顺序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欲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笔者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就十分注意提醒学生在生活中要注意观察生活,让他们在学校时要注意观察学校的趣事,例如学校所举行的体育运动会、趣味运动会、文娱活动等,记下这些事情过程中能够引发自己兴趣的事;在家时要注意观察家庭的有意义的事,例如父母的教导、父母孝顺爷爷奶奶、自家与家的友好相处等;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学习中的印象深刻的事,如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学习过程中通过一番努力克服了学习困难的事情。这些范围内的事情就真真切切地发生在学生的生活中,只要学生认真去体味,就总会有内容进入学生的视野,而当学生有了体验的意识之后,就自然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印象,这些印象即为学生的写作素材。

其次,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并知晓其义,以保证适当的时候能够调用出来。因为从作文的角度看,学生的感受最终都是要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除了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外,在很多时候需要用一些比较书面的语言,或者是引用一些名言名句来表达相应的意思,这就需要多进行积累。

积累的途径之一就是课堂上的学习积累,在对课本上的课文进行学习时,课文本身以及我们教师都会通过一些凝练的佳句来概括文本的意思,这时就要提醒学生记住这些词句,以备后来作文之用。

课后的积累是另一个重要途径,我们的语文教学现在有一种优秀的选择,就是让学生用一本本子专门用来记录读到的好词好句,每天记一条,长期积累就会形成一个可观的结果。可能学生在积累之初还不能真正懂得有些好词好名、名人名言的真实含义,但作为一种原始积累,在后来不断地运用中,学生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引用的时机也会越来越准确。

再次,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作文。这个道理想必同行们都懂,平常与同行交流时,也基本上都认同作文如同游泳一样,人只可能在游泳过程中学会游泳,只掌握游泳理论就下水只可能往下沉。因此,作文教学也要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学会写作,这其中必然会出现学生在作文之初写出一些不理想的作文,但这也正是学生的客观基础,教师必须正确认识且允许其客观存在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中,通过有效地作文指导并让学生学会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感受自己作文存在的缺点,这样就能对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一定的提高。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作文教学研究的时间几乎伴随着整个语文教学的历程。在笔者看来,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加强思考,“以我笔写我心”是亘古不变的主题,关键在于不同的学生总会基于自己的经验与兴趣去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每个学生的思维习惯与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的世界是多元的,也因此导致了我们的作文教学虽然有章可循,但不同学生的作文却可能会大不相同。 故,作文教学研究将永远是值得研究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