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聪慧过人的寇准,七岁时写下的《咏华山》流传至今。这首诗表达的内容,是我们每个人登上山顶时,都能亲身感受到的,甚至想亲口告诉大家的。当学生们朗诵着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时,心中常常羡慕地发问:为什么寇准能写出经久不衰的古诗?可偏偏我就写不这么美的文字呢?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平时语言滋养的程度不够,对词句的理解深度不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的力度不够。要想扭转学生写话时“眼看天花板,嘴咬铅笔杆”的尴尬局面,笔者以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滋养语言,习得语言,运用语言是教学应有的基本策略。

一、在诵读童谣时滋养语言

诗人孙友田在《月光启蒙》一文中这样深情地感谢自己的母亲,“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细细咀嚼这句看似平常的感恩语后,我们感受到孙友田不仅在感恩母亲,还在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启蒙着每一位读者。品味这句话,作为教师的我豁然开朗起来,原来帮助低年级学生打开文学宝库之门,使语言带着情感、充满灵性的秘笈之一就是让他们在低年级大量诵读童谣。经典的民间文学是学生成长的精神摇篮,散发出语言魅力的童谣,带给学生精神滋养的同时,也帮助他们积累汉字基本词汇、接触并逐步掌握汉字汉语的句子结构,形成语感,让写话能力拔节长高,让语句更有个性。

例如:写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时,一个学生以猜谜语的形式开头,“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大家猜猜看,我要向你们介绍的小动物是谁呀?”。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样的开头比较新颖,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阅读的兴趣。平时背诵了不少关于秋天的儿歌,看图写话描写秋景时,学生会很自然地引用这首熟悉的儿歌, “秋风起,天气凉,梧桐叶儿渐渐黄。片片黄叶飘飘落,叶上坐着秋姑娘。”一首充满生命活力的儿歌,让读者感受到了美丽的秋姑娘身穿黄袍,乘着秋风来了!向人们报告着丰收喜讯!

二、在落实训练时习得语言

名师薛瑞萍认为,语文不比数学,有课外阅读做暖窝,生柿子是可以慢慢捂熟的。此话不无道理,但是仅靠积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技巧的习得。技巧是外化的形式,是准确实现表述的途径。技巧的习得就像火箭助推器一样,能助学生语言表达一臂之力,会使语句变得有理、有趣、有情。阅读课中扎扎实实地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是消除学生语言生硬、句法单调症状的有效途径,多种形式的词句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句表达技巧。缺乏感染力、无法打动人的语句巧妙变换一下说法,定会趣味盎然,妙不可言。

譬如:“小雨点飘落下来”一句,语句通顺,简洁明了,但缺少韵味。此时,启发学生动脑筋思考一下,“同样一句话,还可以通过怎样的表述,让句子变得更生动、更贴切,更能反映你表达的意思?比一比谁的改动更独特,更富有情趣。”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精彩的语句不断呈现出来。一个学生这样写道: “顽皮的小雨点将雨伞当作了舞台,尽情地跳起舞来。”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述,所描述的意境大不相同。有效的句式训练,不仅使学生表达的兴趣浓厚,还促使他们运用形象的语言文字把想象的美好画面充分地表达出来,言语表达能力也在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提升。

三、在练习写话时运用语言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但他们有时又是懒惰的,需要老师不停地鼓励、不断地鞭策。特级教师薛法根认为,大多数学生嘴皮利索,笔头不利索,老师要“逼”着学生用笔来思维,这样能有效地将口语学习转化为书面思维,“逼”能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灵活地运用。“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告诉我们习得的语言在反复运用中会越用越活。习得正确的言语表达方式,儿童的言语之树才会愈发枝繁叶茂。因此,要为儿童打开一片语言的空间,必须给学生提供操练的空间。低年级想方设法点燃学生写话激情,每日变换方式让学生写一句话,既不增加负担,又可以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运用语言的机会。

例如:阅读课上,笔者声情并茂地给低年级学生讲述了绘本《我爸爸》后,让他们模仿绘本中的句式写一句话,他们能够灵活地驾驭语言,写出5种不同的句式。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我爸爸像骏马一样跑得快。我爸爸敢和森林之王老虎比力气。我爸爸可以扛满满一袋米一口气爬到六楼。我爸爸能烧出美味的饭菜,连高明的厨师都比不过他。我爸爸是个游泳健将,也是个修理能手。”从绘本学写话,学生通过想象、表达,不但使学到的语言得到及时巩固、运用,而且深化了对绘本的理解和感悟。在运用的过程中,丰富了语言储备,提升了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