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对于师生而言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在作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学生怕作文,写出来的作文“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的现象。对教师而言,指导一次习作耗时大,却收效甚微。面对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呢?笔者认为:

一、教师要做习作资源的开发者

1.立足实践,引进活水。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教师在教学中应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描摹生活、想象生活的兴趣和习惯,学生在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后,自然就解决了习作无话可说的难题。如写景状物类习作指导,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亲历淅淅沥沥的春雨,纷纷扬扬的大雪,轻纱般的晨雾,隆隆滚动的雷鸣……再适时练笔《找春天》、《大雾迷蒙的清晨》等,由于学生捕捉到了习作素材,笔下就会流淌出潺潺的清泉。写人叙事的习作指导,我先让学生走进生活,用心灵感受,与生活对话,发现生活之美,品味生活之味,感受生活之乐,体验人间真情,再安排练笔。如参与家庭生活练写《为妈妈做家务》、《为奶奶祝寿》等,结合学校活动练写《有趣的象棋比赛》、《我有一双小巧手》,这样以生活为立体的训练舞台,以实践活动为训练主线,学生的习作内容才会真实丰厚。

2.创设情境,情动而辞发。

一位名人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在指导习作《秋天的童话》时,我先录下各种声音:风声、雨声、敲门声、火车的奔驰声、笑声、虫鸣声……然后让学生分辨各种声音的出处、特点,用恰当的拟声词记录下来。最后,因势利导:听了这些声音,你想象出了哪些情节?根据你挑选的几组音乐和想象的情节编成小故事。学生们在习作中这样写道:“高粱喝醉了,摇着黑红黑红的大脸,嗬咧咧地唱着‘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河里的水,没有了夏日的喧嚣,呼呼地入睡了,眨眼间又被游上来的鱼儿摇醒了。”多精彩!如果老师构建动态化的开放式教学模式,通过问题、音乐、图像、游戏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情境中习作,学生就会受到气氛地感染而情辞勃发。

二、让学生做写作的主人

1.选材自定,则言之有物。

“自由表达”是《课标》在习作方面最重要的理念。在习作中我主张“我口诉我心,我手写我口”。作文贵在真情实感,它是学生习作充满活力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应少些命题作文,提倡自主拟题,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广阔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趣和生活的积累各取所喜,真实具体地写出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如第八册教材第二单元习作《我们家的星期天》,要求写出自己和家人是怎么过的,表达自己和家人的感受。这样的要求就难住了个别特殊家庭的孩子,他们没有和家人共度假日的经历,自然就没有真切的体验和情感。于是我对这次习作要求做了变通,让学生根据各自星期天的体验,自由拟题目,写出星期天各自的真实生活。愁眉紧锁的孩子笑了。在他们的笔下,既有对美好假日生活的回顾,也有对假日不满的倾诉。从孩子们的作文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和纯真的心声。

2.细心呵护,童言蕴灵性。

如果用儿童的眼光审视生活,那将会让习作教学充满“童话”色彩。过去,我们总喜欢以成人的方式“引领”学生认识世界,教学一直在以“教师的眼光”为中心的圈子中运作。《课标》提出“鼓励写作的个性化,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这恰恰给我们提出要求——“童眼看世界”。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用自己纯真的目光审视这个社会,让学生在类似没有写作目标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观察眼前的一切。“童言无忌”,学生作文常常出现一些最原始,却最能体现学生个性灵光的语絮,如:“太阳得了多动症,每天不停地从西边蹦到东边,又从东边蹦到西边。”“他找遍了全身,就差没把自己倒挂起来抖一抖了。”“我最喜欢睡晒过的被子,里面有太阳的味道。”这些濡染了习作主体“感情色素”的东西,由于突破了一般语法、修辞、逻辑的“公式”,显得那样飞扬灵动,富有韵致。因此,只有教师的培植和呵护,才能让孩子敞亮心扉,释放个性和灵气。

实践证明,习作教学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他们才会采撷到丰富鲜活的习作源泉,只有让学生做写作的主人,他们才会表达出深厚的情感,真挚的体验,他们的习作才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