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感悟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它不仅符合学生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其作用可波及语文教学各个层面,无论是字音、字形等较低的能力层级,还是文学鉴赏、写作等较高的能力层级,以至最终实现语感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诵读。足见诵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重要性。因此,为了使教学工作开展得更为顺利,我特别注意这一环节,以期充分发挥其作用。

一、试读

即在教师讲解和范读之前,由学生个人试读。试读一般一人独自完成,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接触课文,初步培养语感。学生会在试读中找出不懂的字词,提前查阅资料,这样也将预习落到了实处。

二、范读课文

这里所说的范读是指教师亲自范读,这不仅要求教师对课文有深刻的认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朗读技巧,即口齿清晰、情感充沛、抑扬顿挫、恰当自然,不仅如此,还要融入目光、姿态、表情 、动作等无声地体态语言。研究表明:大量的信息需要凭借面部和肢体动作这类体态语言来传递。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对朗读内容产生共鸣,这种感染作用是播放录音无法代替的。通过范读,不仅感染了学生,更激发出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其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三、学生诵读感悟

经过诵读体会,学生心中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初步体会和对文本蕴含哲理、意境、意蕴朦胧或清晰看法。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心中的认识和自己对文本或深或浅的认识,只要学生的认识符合整体意境,教师就应该肯定和张扬学生个性的发挥与发展,这有利让学生发挥大胆的想象。在让学生感悟和讨论的同时,教师可以拟一些小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地思考,为后面的赏析、分析打下基础。在朗读过程中,对学生多给以鼓励、表扬,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更正,并总结朗读时应注意的技巧,如:停顿、重音、轻读、拖音、语调,且掌握好速度、富有节奏感等,让学生在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中获得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观点主张、情调韵味,就能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通过朗读触摸心灵,引起共鸣,排除学生与课文之间的隔阂,达到身临其境、忘我的境界。这样便自然地避免了课堂上那些不必要的枯燥无味的讲解分析,课堂也不只是教师的一言堂,充分调动学生乐学的积极性,发挥了诵读教学的应有效能。

四、教材中诗歌尤为适合诵读

例如,在上《归园田居》这一课时,在试读及听过范读之后,学生仿读的效果已经很不错了,不仅能读准字音,而且断句也很到位,但韵味儿就还不足,这时,我让学生一边自读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一边在脑海中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同时再辅以多媒体动画展示这幅画面,这样,学生就能够深切体会到作者陶渊明“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表现出的厌恶官场、热爱自然的精神世界,同时也离熟读成诵的目标更近了一步,大多数学生都能当堂背诵。

五、关于齐读和学生单独朗读

齐读一般强调的是共性,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中达成共识的知识和美感,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显的问题,因此比较适合学生在仿读时运用,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其对课文文本的认识也就很难用单一形式来量化,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进行自主阅读,教师要起到引导和鼓励作用。因此,在分析及感悟认知阶段还应该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朗读如同一股清泉,只要增大它的流量,又引导它流向既定目标,就能荡起语文学习的层层涟漪,焕发其无限生机。因此,在接下来教学中,我会继续重视并重新审视诵读教学的作用,不断提高诵读技巧,使学生从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从而更主动更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