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作文教学,是“学生写老师改”。 学生拿到老师修改过的作文后,只看老师给的评分,却不看“老师是怎样改的”, 更不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改”。 结果,造成作文教学事倍功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注意变“老师改” 为“学生自改”,我的基本做法是 “三让”。

一、 让学生拥有自改的热情

一是进行名家介绍。 古今中外,许多名家的传世佳作,都是经过多次修改而成的。比如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每写完一首诗后,总要先读给一些不识字的老头、老太听,如果老头、老太听不懂,他就反复修改,一直修改到老头、老太太能听懂为止……我常向学生介绍这些名家,让学生以名家为榜样,以此提醒学生不要一次定稿成文, 让学生 懂得“文在于改”的道理,知道修改文章的必要和重要,从而引发学生自改作文的热情。

二是进行佳作欣赏。学生的作文,“病文” 是常见的,也是难免的,我便在班上成立 作文修改小组,让学生在作文修改小组内交换作文阅读,互提意见,给“病文” 找病因、写处方,并将修改后的有些作文分为“语言美、内容实、构思巧、立意新、条理清”,组织全班同学赏析,同时请修改小组内的“主治医师”作诊治介绍,以此诱发学生自改作文的热情。

二、 让学生掌握自改的方法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作文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地把 自改的方法告诉学生,深入浅出 地指导学生自改作文。对此,我的做法有四点。

一是让学生熟悉修改符号。只有让学生熟悉 修改符号,学生才能认知修改符号、领会修改符号和运用修改符号。

二是让学生掌握修改步骤。通常情况下,我要求学生自改作文时,先“ 读和思” ,再“ 增和删 ” ,接着“调” ,然后“补” ,最后“换”。“读和思” ,就是要学生对自己的作文 边读边思 ,找出文中的毛病。“增和删”,就是要学生把握题意,抓住中心,增加应写的题材,删去不应写的题材。“调”,就是要求学生对作文的条理材料的安排、主次的详略等进行调整。“补 ”,就是要学生 对重点内容进行补充,使文章的内容更具体。“换”,就是要学生把错标点、错字、别字、错词、错句等换成合适的。另外,要求学生自改作文时,第一遍用铅笔改、第二遍用蓝笔改、第三遍用红笔改。看不清楚了,誊一遍,再修改。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反复修改,才能出精品。

三是让学生跟随老师修改。学生作文完毕,我选出一篇“范文”,用实物投影仪展出,和学生一起评析,让学生围绕范文的评分展开讨论,陈述评分的理由。这样做,既能让学生对各类作文的基本要求、质量档次有所定位,又能为学生自改作文提供一定的目标尺度。有时,我选出几篇“例文”,抓住共性问题进行对比评析。有时,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试改,学生按修改步骤,边修改边讨论为什么要这样改。我行间巡视时,只作蜻蜓点水式的提示或指点。

四是让学生互改后再自改。我的基本做法是: 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循环互改 ,在四人互改小组里,按ABCD编号,甲修改乙的作文、乙修改丙的作文、丙修改丁的作文、丁修改甲的作文。互改时,每人起码 要 找到他人作文中的一个长处和一点不足。互改后,取回自己的作文,吸取他人的长处,克服自身的不足,修改自己的作文。

三、 让学生形成自改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除了让学生拥有自改的热情,让学生掌握自改的方法,还需要让学生形成 自改的习惯。对此,我的做法有三点:

一是采用两次评分法。即在初次评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按作文要求自改,视自改情况(自改态度、自改效果),再次评分,并在评讲课上对自改成功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或奖励。

二是采用展览欣赏法。即将自改后与自改前相比,对有明显进步的作文,连同原稿一起张贴展览,让所有同学欣赏、比较,以鼓励更多的同学注重自改的质量。

三是采用对外推荐法。即将自改特别成功的优秀作文,推荐到班级博客中让大家赏阅、推荐到校红领巾广播台“佳作欣赏”中播发、推荐到有关报刊发表。

修改作文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序”,“ 文不厌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我们应以激发兴趣为抓手、以正确指导为原则、以科学评价为依托,让学生自改作文时,做到“三有”,即有热情、有方法、有习惯。只有这样,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