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理念与教学设备的矛盾冲突中,在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教材的理性叙述之中,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矛盾,使课堂散发“新”的气息,跳出“新”的活力,其实,课文插图的合理使用能解决这些。

一、 课文插图的类型特点及现实意义

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课课有插图,这些插图大多出自名家之手,与文质兼美的课文相配合,图文并茂,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字处见画,画处见字,画与文水乳交融,显示出教科书的童趣与美感,使学生爱不释手。

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介绍作者的。2.揭示文意的。3.作为训练的。

课文插图体现了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本义。从课文插图身上可以看到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高科技发展的社会对人们的读图和用图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视觉信息的处理能力已经成为生活中人们的普遍需要,视觉素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大众的基本文化素养,如果对这些视觉信息还只是能够看懂一点、了解一点,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视觉传播发达的生存环境。因此,珍视课文插图在追寻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本义中的价值,通过课文插图的精心设计和创造性使用,一方面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学生基本素养发展的需要。

二、 运用课文插图时的注意点

⒈ 课文插图要“巧”用。“巧”指插图运用要巧妙,不能乱用、滥用,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当作可有可无的点缀品,不能重文字、轻插图,甚至不加理睬,这就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教学中,学习课文是“主”,运用插图是“宾”,充分认识和把握并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⒉ 课文插图要用“足”。“足”指用足插图。有的老师仅在教学伊始导入新课时,以图激趣,粗略感知图意,析文过程中再也不见插图的踪影。有的老师在品读感悟课文时,用到插图,却是昙花一现,走马观花,没有做到真正地挖掘插图的内涵。插图对课文起着补充、呼应和延伸等作用,所以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用足插图。

⒊ 运用课文插图要讲究“效”字。“效”指插图运用要讲究效度。效度表现在初步感知课文,运用插图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勃勃兴致;在品味感悟文本时,运用插图能够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在总结提升时,运用插图能够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充分发掘和提高课文插图的使用价值

⒈ 借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课文中介绍的事物很多,由于地域的不同,有些东西同学们无法见到,靠文字的描述也只能建立模糊的表象。借助插图就可以准确认识事物的特点,也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能力。

⒉ 借用插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课标指出:“阅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在初始阅读阶段,强调的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其中理解能力是核心。有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对文本的理解比较困难,这时运用插图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不失为一条捷径。大部分的课文插图都是文本中故事情节的再现,抓住插图的这一个类型特点,就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⒊ 借助插图,获得审美愉悦。 从审美的角度而言,给课文配插图,学生能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和思想启迪,受到课文内在美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学生在观察、欣赏、评价插图的过程中产生了美的愉悦感,从内心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首,诗的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学生光凭观察文字背诵诗句费时费事,又不易理解掌握。我们可以为诗插入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图画,这一幅幅图画就是使学生一次次受到美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暮江吟》中的夕照江面,夜深下露,弯月悬空的宁静,《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的妖娆,《塞下曲》中的举杯豪饮……都可以用形象的图画表现出来,它们或娇俏可人,或潇洒泼墨,或萧萧瑟瑟,其情其意尽显于尺幅之中。学生通过图画,既能准确地把握诗句的主旨,深刻地感悟诗中的意境,又能提高自己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

⒋ 借助插图,拓展想象空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可借助插图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以此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苏教版课文《虎门销烟》一课,有一幅插图,画的是林则徐的塑像,而文中对这幅插图描绘的文字很少,学习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对这幅插图进行再利用,再创造,重新认知,学生尽可以展开创造想象的翅膀,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个性化地写“我看到的,我想到的”。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具备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充分挖掘课文插图的效能,就能大大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