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由此可见,回归语文教学本源,体现学生参与的自主性、主动性,弘扬主体精神,突出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有目标,学有时间,学有活动,学有方法,必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优化目标导向,引发主体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重点,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一堂课中的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让学生一目了然:本课要学习哪些知识,训练哪些技能,完成哪些任务,达到什么要求。这样,学生心里也就有了一盏“灯”,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有明晰的教学目标作“向导”,就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引发学习动力,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实践,促进学生朝预定的目标前进。综上所述,教师制订适度、适量的目标,事先向学生揭示目标,优化目标导向,就能让学生少走弯路,少花时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优化时间分配,凸显主体地位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优化课堂学习过程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之所以耗时多而收效不大,原因之一,恰恰是因为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自主学习的时间太少,大部分时间是被老师牵着走的,缺乏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要保证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就必须优化分配教师“教”的时间与学生“学”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在每一课的起始段、展开段、结束段都有自己阅读、思考、活动的时间,甚至于可以像山东省杜郎口中学采用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那样,对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进行近乎于硬性的规定,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优化教学活动,促进主体发展

我们要凭借教材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结构,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确立学生学习活动的训练点。活动方式主要有:游戏扮演活动、操作实践活动、情境体验活动、互助互动活动等。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科学研究的志向。教师可紧扣这一重点,设计“自问──自推”的互助互动活动方式,教师要求学生从课文推想并自己提出问题,然后从课文事实并找出依据来解答,看看哪些同学最善于提出问题、最善于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以四人学习小组为活动单位,自主设问、自主思维,共同参与,自我解疑。课堂集中讨论时,在教师适时地评价与引导下,同组由一人发言,其他组员补充。这种教学活动方式,突出了教学重点,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优化了信息传递方式,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体的阵地,使全体学生都能有不同层次的进步。

四、优化学法指导,形成主体能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称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是“水壶与茶杯”的关系,教师是个水壶,学生是个空茶杯,教学就是把水壶的水倒入空茶杯。这个形象化的比喻说明学生在传统教学中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达到不教。”为此,我们要发挥主导作用,教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实践,让学生变学习的奴隶为学习的主人。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如教学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十册《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文章2至4节各节写法相似,总是先概括后具体地记叙。我重点教学第二节,扣住“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一中心句,在导学之后归纳出学习方法:⑴读课文,找特点;⑵扣中心,细品味;⑶有感情,读和背。然后再按照学法,半教半扶,学习维也纳第二个特点“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根据学法,独立思考、质疑问难,朗读、背诵表现维也纳的第三个特点“维也纳几乎每一天也离不开音乐”的部分。这样,在“教、扶、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由在教师带领下参与学习,到逐步领悟、掌握方法、规律,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发展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