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传统的体育采取的是讲解——示范——练习——反馈的模式,经常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或是“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这样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地、呆板地学习,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对于运动和体育进行成功体验的新鲜感,因此必须予以改革。

一、改变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体育场地器材、资源,让学生自主广泛地参与体育活动是取得教学改革实效性的主要方面,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学与练的关系,要求教师加强学法研究,使整个教学体系都要反映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生的身心发展作为构建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生主体性的内涵是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我们应建立这样的教学观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学法的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在“飞越长城”一课中教师尽量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都积极主动活动,在练习过程中,老师尽量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促进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锻炼,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锻炼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结构可分为:主动性:竞争意识、成就意识、主动参与精神、兴趣求知欲。表现为: 学生活动计划性、自觉性、学生学习内容 方法的自主性选择。独立性 :自尊自信、自觉自理、独立判断决断、自我调控。表现为:对教材的主动把握;自主学习的行为能力、情感状态和心理投入程度。创造性: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动手实践能力、社会适应性。表现为:学生能把握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改造。

学生主体性研究是探究教学创新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他们内在的潜能,激发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的体育技能。在新课程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各种游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情境教学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练习情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改革要体现全体学生的发展

《体育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获得发展,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每一项体育活动,不同程度都得到发展,因材施教是最重要的。例如在跳高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掌握技能的差异较大,有的同学接受能力强,学得好,跳得高;有的同学接受较慢,动作掌握程度差。教学中进行了按能力差异分组、分层次教学,让能力强的学生分在一起练习,进一步提高动作质量;对掌握动作较差的同学则降低跨越高度,增加练习次数等方法,老师把主要辅导基础差的同学,并对技术动作进行分析,让他们反复观察、思考、练习、提高,最后不同程度的同学基本学会了技能。通过教学创新,改变了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教学状况;激励了全体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启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自学能力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通过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学习思维品质的优化,如在投实心球的教学中,不对动作要领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去投去体验,怎样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自身条件,最大限度地把实心球投远,最后,教师归纳、点评,讲解进行正确投掷的方法并示范,再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通过学生亲自实践和体验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体育教学要与时俱进,教师要努力学习新课程理念,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开拓进取,进行教学创新,努力是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为学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