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利用一切能够插入写作训练的缝隙,让学生感觉到写作是一种自然存在,而不是额外的任务。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是可利用的写作环境呢?至少应该包含三个因素:学生的写作动机被激发起来了,有写的欲望和冲动,想写;学生对看到、听到、想到的东西有兴趣并能够产生联想,有的写;老师提供了一定的方式方法,学生知道怎么写。这时写作就是从学生口头、心里走到笔端的自然过程,学生能够轻松写出自己想写的内容。在可利用的写作环境中及时设计写作训练内容,使写作训练在看是无意实则有意的过程中自然完成。具体说来,我们可以采用下面的几种策略设计写作训练。

一、从说到写,记录闪光火花

很多时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闪过智慧的火花,说出精彩的甚至惊人的言论,但声音稍纵即逝,如果要求学生在发言之后马上记录下来,用文字保留思想闪光的一瞬,是思维积累与写作训练结合的好方法。记录的过程不仅仅是整理语言的过程,还是锤炼思想的过程,记录结束后学生对问题可能会产生一点新的看法,或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记录的内容是已经被老师和同学认可的,被认可的兴奋感带来了写作的冲动,学生的写作动机比较充分,自然乐于动笔。

记录下来的语言有明显的加工痕迹,从“说”到“写”的加工就是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而且这种语言训练是学生自然走入,自愿进行的,长期积累训练效果当然很好。

二、从听到写,整合有关信息

我们在语文学习中经常会设计学生共同交流的学习环节,如果引导学生简要记录交流的内容并且设计一个要求学生整合信息的写作训练,不仅能使交流更加有效、深入,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为我所用。有些时候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会涉及一些文学文化常识、名人轶事、文化典故等等,要引导学生先记录讲授内容的关键词,也是很好的素材积累。

从交流到整合,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有筛选,在写的过程中有转化,听来的是随意的口语化的语言,写下来的则注意到了信息的全面、句式的整齐和结构的匀称。从“听”到“写”的转化,是信息走进学生心里,然后用文字走出来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写作实践,学生习惯了这种训练,其实也就是习惯了修改、润饰自己的语言。

三、从想到写,展现成果

学生在探究结束后有了探究成果,常常急于与别人分享,我们要及时引导学生为自己的探究成果拟一个小标题写成一个小文段。处于强烈写作冲动中的学生常能写出精彩的文段。而且只有想清楚才能写出来,用文字呈现探究成果,写能够促进想,想又能够促进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写的是他们探究出来的东西,没有拼凑、挤压的艰难,他们的文字大多明白、简洁,语言清清楚楚,观点一目了然。

学生在训练中习惯了从思考到表达,写作时的畏难情绪减轻了,良好的写作心理习惯逐渐养成了以后的写作训练就显得轻松多了。

四、从读到写,展示阅读发现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有所发现,这时候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阅读发现写出来,用文字来展示自己的阅读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被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包围,写作训练的效果格外明显。另外,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的细节经常是打开文章的“切入口”学生不仅会有较大的阅读收获,还会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在激情踊动之中,学生当然有写的兴趣,这时候的写作是真正的酣畅淋漓。

五、从悟到写,质的飞越

作文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生命活动,作文书写的应该是学生的生命历程、精神成长和心理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有 感悟才会有文章。感悟的过程也就是生命的充实和成长的过程。作文说到底是用笔说自己的话,写自己所想所感,它是一种个体的独特的活动,谁和谁都不一样。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要尽量设计学生有所感、有所想的写作训练内容,引导学生写真实的感情,写诚实自己的话,借助文字来表达生活,倾吐心中的积蓄。如果我们提供给学生的训练内容与他们的精神成长同步,让学生写的是他们经历过、体验过或正在经历、体验的东西,而且在作文教学中能够着力于帮助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感悟过程,学生的作文就会大不一样。

因此,我们的写作训练内容要满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倾吐心声的需要,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精神世界。我们在写作训练过程中要给学生这样的导向:真切、独特的根本在于写自己的、写真实的,要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触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