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是对语言直接的、整体的感受,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长期语言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培养语感可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因此,《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一、 注重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能力是一种修养,是经过长期的、正规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觉、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鲁迅先生说:“孩子们常常给我好多教训,其一是学话,他们学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字典,只是不断吸取、记忆、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到得两三岁,普通简单的话就大概能懂,而且也能够说了,也不大有错误。”这就是说学会口头语言的基本途径是多听多说。那么,书面语言的学习主要靠什么呢?威廉查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一文中写道:“像一切想真正掌握一种语文的人一样,它主要着重于阅读。”因此,增强语文能力。首先要大量阅读,才能自觉不自觉地增强语感,提高语言学习水平,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领悟的能力,感悟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奥妙。其次是背诵,背诵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词句、名篇。背诵是诵读的积累,随着诵读的遍数的增加而达到背诵,学生的理解与感悟也会逐渐的加深,从而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地。因此,诵读和背诵是感悟语文的重要方式。在背诵中,通过口、耳、心并用,逐步增强学习感悟语文内涵和文章气势,领会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之精妙。

二、 加强朗读指导,培养语感

“大纲”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可见,通过朗读是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蕴含情感的极佳途径。而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由此可见,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在范读课文时,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以轻而缓的语气,将学生带入无限哀思的情境之中。如教第一段开头两句时,我是这样指导的: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思之情。第二句中的“挤满”、“长”、“多”三个词应该读重音,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中。如此引导学生朗读,表达情深、真切之感。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让学生能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训练了语感。

三、 帮助引入情镜,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情,入境始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因此培养语感要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课文《燕子过海》是写燕子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去,要不分昼夜地飞过无边无际的大海,许多燕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先作表情范读,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描述的情境,如同自己也站在船的甲板上用崇敬的目光望着那些越飞越远的燕子,体验当时沉重的心情。后经过学生自读体味,有个学生激动地说:“燕子们实在是太累了,太辛苦了!”当读到“有的燕子在甲板上停止了呼吸,再也飞不起来了”这句时,有部分学生的眼圈红了。这样,置身语境之中去体验,敏锐的语感也就产生了。

正如专家所言:语感的培养非一朝之功,而在于循序渐进,需要依靠长期反复的阅读积累,经过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现象,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