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是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阶段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课程。学好科学课程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中,第10条指出:“在以观察实验为主的课堂教学中,一般师生占用时间分配大约为1∶1,即学生自主活动时间在20分钟左右。这就要求教师少讲精讲,指导有效,把时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第16条指出:“对观察实验活动,应根据学生动手水平,进行必要的指导,避免成为没有指导的探究活动,也要避免指导过度,使学生活动成为教师指令下的探究活动。”以上两条都明确指出了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都应给予必要有效的指导。

可是观察我们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却不难发现,探究活动前的“教师指导”效率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通常教师们比较重视活动前的指导和实验活动两个环节,特别是活动前的指导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活动以后的整理、表达与交流的时间就十分有限了,有的课甚至实验活动结束了,下课时间也到了,课也就结束了。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1.指导没有计划

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不分年级,不分学生,重复指导,反复指导,就是指导没有计划的表现。

2.指导没有重点

教师对实验活动前的指导胡子眉毛一把抓,西瓜绿豆事无巨细。没有能够突出重点,没有能抓住要害部位,从而影响了指导的效率。

3.指导流于形式

某些课上,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指导,只流于形式走过场,没有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我们科学教学中的主流,活动前的指导也已经得到了我们教师普遍重视的前提下,指导过细,指导流于形式,没有切中要害,指导方法缺乏手段等,都将影响后续探究活动的开展,从而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率。那么该如何改进探究活动前的指导呢?

一、转变教师指导观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生怕指导不够,被扣上指导不够到位的帽子,因此对实验前的指导不遗余力,事无巨细。殊不知,你指导得这么细,学生的许多认识、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中已经了解了,那么学生再去经历探究活动,探究的欲望还会很强烈吗?学生在教师规定的材料,规定的步骤、方法中,展开探究活动,还能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吗?因此,必须转变教师在实验活动前的指导观。首先应认识到公平实验也好,控制变量也好,包括其他的许多方法,学生是应该通过他们亲身经历的探究活动来完成认识的,而不是通过教师的指导来认识的。其次,应认识到老师的活动前的指导,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不要妄图去解决所有问题。第三,应认识到如果老师帮助解决了学生活动中的所有问题,也就意味着老师改变了活动的性质和价值,那么学生经历这样的活动还能算科学探究活动吗?

二、指导要有统筹

探究活动前的教师指导要有计划,首先指的是一节课中实施的指导是单元、册、学年,直至整个小学阶段计划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要把活动前的指导进行统筹考虑。这样教师在指导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避免重复,突出重点,才能提高指导的效率。如观察方法的指导,在整个小学科学教材中,就体现了一定的序列,每个年级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比如观察能力的训练,随着儿童年龄的特征和教材内容的增加,对观察的要求在不断上升、不断提高、不断发展。教材中科学方法训练做到“前有蕴伏,后有发展”,主要表现在:感观直接观察→借用工具观察;定性观察→定量观察;对事物静态观察→对事物的变化观察;对单个事物进行观察→对事物群体观察;对事物的局部观察→对事物的整体观察;对事物的外部特征观察→对事物的内部特征观察。

其次,指的是活动前的教师指导,在一节课中要设想一个计划。比如计划一下指导时间、指导要点、指导方式等,这样的预设尽可能解决教师在课堂反复唠叨问题,无目的重复问题,解决留于形式的问题,解决前后矛盾的问题,预防出现重要的指导疏漏的问题等。

三、指导要有重点

首先指导学生先要研究学生,即了解学生已有经验,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在尊重学生原有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展开对学生活动前的指导,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如《摆的研究》一课,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学生原有的经验是什么呢?学生知道要控制的变量,知道需要改变的条件,但是学生不知道如何改变比较合适。因此,老师应把重点放在如何改变上。我在上这一课时是这样指导的:当学生说要改变摆线的长短时,追问如何改变?学生说一根短一点,一根长一点。老师再问:长短相差多少合适?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使学生明白摆线长短要差异大一些,这样实验效果更明显。其次,指导活动要研究活动,即研究活动的价值意义,学生经历该探究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那就应该往这一方面来作指导,并且要能力求指导到位。如上《溶解》单元中的《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观察比较食盐、沙能否溶解于水的问题,每个学生都知道答案,这次活动的重点是要引导学生对变化的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那么教师活动前要指导的是怎样观察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而后面观察面粉在水里是否溶解时,需要涉及到过滤,对于过滤的操作技能,则必须指导到位,保证实验成功。否则会影响到后面教学的进程。

四、指导要有策略

活动前的教师指导除了根据学生要求,活动的价值等来确定指导重点外,还可以采取以下的几种策略。

1.问题引导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指导方法。一般在活动开展前,出示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案,讨论后交流汇报,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抓住重点加以引导。如六上科学《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在让学生观看各种实物(塑钢、铝合金、三角铁)后,提出了问题为什么要做成这种形状,学生猜测可能为了更加牢固些。然后引入研究课题,并具体化为折纸梁来测量它们的抗弯曲能力。接着打出问题:哪些条件不变?哪个条件要改变?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当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灵活调控。学生水平高的,可以放手让学生说和做;学生水平低一些的,教师在交流时可以多一些提示和追问,指导具体些。

2.材料暗示式

教师的指导转化为提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实验材料来想办法,来设计实验方案。例如三年级《谁流得更快一些》一课,在学生观察了水、油、洗洁精三种液体的特点,猜测哪种液体流得更快一些,为什么这样猜之后,让学生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材料,来想办法如何证明哪种液体流得更快一些。教师提供的材料有一块光滑的玻璃、尺、滴管等。学生看了这些材料,受到一定的启发,就会想到把三种液体滴到玻璃上,然后让玻璃倾斜,看看这三种液体谁流得更快一些。

3.尝试中指导

先让学生尝试着做,做了之后发现了问题,再来作指导。学生由于已经做过,有了亲身感受,更容易发现问题所在,激发学生的思维,使指导变得轻松快捷。如《抵抗弯曲》一课,有位老师在揭示课题后,先让学生搭一个纸桥,测试能放几个垫圈,再汇报数据,让学生观察数据,发现问题为什么每个小组的数据不一样?接着讨论为什么不一样,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组选择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学生已能较好地控制变量完成实验,收到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4.图表式指导

显而易见,就是利用图表来指导学生。在科学课本中有许多图表,这些图表形象直观,实际已经暗示了实验的方法或观察的方法。有时,教师不妨直接利用这些图表来引导学生观察或实验。如《身体结构》一文,在了解了从外形上,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几部分后,直接利用书上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身体内部组成,再利用气泡图观察人的身体怎样工作。

5.演示法指导

对于探究活动中要用到的某些实验操作技能,则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给学生,并要学生反复操练,直至熟练掌握。如酒精灯的使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六年级做框架中橡筋的捆法等等,这些实验操作技能对学生来说是新的领域,又是后续实验活动成功的保证,就需老师用演示的方法教给学生。当然演示时,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讨论的方式,来向学生解释这样操作的原理是什么,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活动前的指导策略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还有记录表引导,探究卡指导等等,不一一举例。这些指导策略在实际的教学运用中也不是孤立的、割裂的,往往很多时候是以某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或者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总之,教师把握好了活动前的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也就成功了一半。我们既不能不指导,放任学生瞎探究,也不能指导过度,让学生机械式探究,带上思维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