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仅仅是教师讲出来的,而大部分是通过学生反复诵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从中将文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知识积累。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灵魂。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朗读的艺术性上下一番工夫。

一、设置情境

1.范读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读得“有滋有味”,学生闻其声,见其人,自然亲其情。思想感情随教师的语调、语气、语态的变化而变化和作者产生共鸣,以此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是教学的最佳示范。学生透过朗读可以增加语文的趣味性,学习正确的语音、语法、语调、语气……充分欣赏文学的美。朗读除了给学生示范外,主要目的还在于辅助讲解文本,用声音把文字作最佳诠释,了解课文中的形、音、义,并充分掌握文本的思想、情感。

2.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具体的情景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扩展想象的范围,触发灵感,激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朗读效果。如教《春》一课,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理清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然后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春天的五个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读前四幅图时可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读出对春的喜爱之情,读第五幅图时,则要加重语气,读出春给人以希望和力量。通过这样的朗读,使学生感觉到江南春天的温柔,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力量。

二、积累意象

“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看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而诱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唤起相关联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例如,《守财奴》中老葛朗台抢夺梳妆匣一节。作者连用三个形象性的动词“纵”、“跳”、“扑”,读的时候,要浮现出这样一组镜头:骨瘦如柴的干瘪老头一见金子立刻眼冒金光,饿虎扑食般一纵,扑上匣子,夺将过去。一连串的尖音“噢,是真金!金子!”夺口而出,连声音也因贪婪的满足而颤抖,失去了正常的音质……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出文章的形象美。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意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言、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

三、把握“文气”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美的情感,“文气”是由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体现的。朗读教学,就是抓住朗读这个学生与文本的契合点,在朗读中体验、感悟文本的感情基调。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就要抓住“月下荷塘”这一极富有诗情画意的语段,带学生入境,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细心品味“羞涩”、“袅娜”等词语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有意识地引导、点拨,师生共同理解文中的情感美,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作品的内涵美,通过对美的形象的感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领悟文本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他们对诗情画意,景物描写的情感认识。

四、弘扬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社戏》一文,当学生读到“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是小说里的人物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流露出对小伙伴的敬佩:“阿发是多么可爱、淳朴的小朋友啊!”久而久之,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就能把朗读当作一种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学生阅读水平必然会得到显著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朗读像一股清泉,只要我们增大它的流量,又引导它流向既定目标,就能在阅读教学中荡起层层涟漪,焕发其无限生机。因此,新课标下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朗读教学的作用,不断提高师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从朗读中感悟文本,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