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必修课程,其主旨为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其作用于学生健康心理发展、良好行为养成意义重大。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教学所能达到的效果一直以来却备受争议。通过日常教学实践中的观察、感受,我看到了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这样几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思想上为应试而教

应试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是农村品德课教学的指挥棒。新课程改革要求农村教师转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但不少农村学校依然用“分数”、“成绩”、“质量”来作为评价考核的依据,加之一些期末的检测试题格式化,学生只需要照书本读读背背再填上些条条框框,考试成绩就很理想。因此一些教师并不热衷于品德课的教学,固守着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将更多的精力转到语、数等学科上。只要学生成绩好,自己教学效果就好了,哪管学生的思想实际好不好?

很多教师自己更是从应试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角度出发,认为一二年级思想品德对考试没有意义(不属于统考科目),随便应付了事,甚至成了语、数科目的练习课,随意拖、欠课现象严重,思想品德课节没有保证。

二、教学内容照本宣科,拘泥于教材,与学生实际联系困难

小学品德课教材为我们安排了丰富详实的内容,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符合你的学生实际的,应该有重点地对待。要不然就会像有的教师说的那样“每节课照着书念都念不完了”。我们在使用手中的教材时,就应该特别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既要利用课本归纳,又敢于跳出课本联系实际。品德课的内容实质,更多依赖于课外,得于生活。我们的课堂应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有的教师受教材的制约,仍抱着陈旧的教学思路不放,仍然按着旧的、固定的模式去套上思品课,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远离了学生的想象实际,课堂效果不佳。

我认为,对现有部分教材内容必须灵活变换,教材内容不应只列举些大道理、空话题,而应细小化具体化。品德课毕竟不是让学生喊口号、喊空话的。教学内容还应该再真实些,我们的品德课教材面对的是全国学生,一些内容不切合本地学生实际,比较空洞、抽象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地存在。例如:现在的孩子已远离了程门立雪、凿壁借光的时代,不认识苏秦、罗盛教等人物,你讲起来自然空洞了,还不如选一些班里的优秀同学作报告实际效果更好些。

三、思想品德课人人都能上,人人都不愿意上

小学品德课教师几乎没有专职教师,除一些学校由领导兼任品德课以外,其他大多由班主任兼思品课的教学,这是我所看到的现实情况。我们的班主任既要上好语文、数学,又要上思品、社会,甚至还要上体育、音乐、美术,几乎成了全能教师。一个人要完成这么多的教学任务,其精力又会有多少放在思品课上呢?不仅如此,农村很多学校在考试功利主义影响下,更是把品德课看成了可有可无的副课,因而在安排师资时,经常把即将退休的、临时的教师、后勤人员安排来教品德课,专业不对口、兼职兼课、频繁调课换人使品德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加之教师多以灌输方式为主,把品德课上成语文课,机械传授一些生硬的道德观点,形成一些唯心的道德认识;学生盲目接受书本观点,不主动求索,甚至表面接受、内心排斥,致使学生违背内心真实想法,说些假话、大话、空话,不能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固有的道德情感并内化为一种道德意识,达不到指导学生行为的效果。如此,教师显得无奈,学生厌学厌听,课堂上师云亦云、课后我行我素,师生都不爱上品德课,因为“品德课光讲大道理,没有实际的东西”。

四、思想品德课只看教的过程,不重实效

不管是学校管理还是授课教师,其主旨都是如何备好课上好课,如何把规定的教学要求强加于学生默然接受,如何设计参观性强的课堂游戏或实践活动,如何使课堂优美富于艺术性便于听课者解读教师的成功理念。很少也没有具体的措施去关注学生在一节课的经历、体验、感悟后,究竟有没有用思想去指导行为,指导行为收到的实效有多大,这些都不可能或者说无法直接的体现,就形成了有没有实效只是讲授者说了算的事,严重背离了学生主体。另外,小学学校大多对于品德课没有专门的教研组织,没有课题研究及教研活动,连个像样的公开课都没有,以至于一些品德课教师形成了“只要课上了、书教完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的负面认识。

思想品德课的实施是素质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要求,也是教师作用于学生思想行为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我们应该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重视存在的问题,通过教材与实际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教学与实效不断反思,真正达到思想品德课的育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