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设计方案,是新课改下应运而生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分析实际问题的情境,构建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知识设计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它强调的是有理有据,注重的是学生逻辑思维的表达。反思几年来的教学,深切领悟到:在“设计方案”过程中,若能抓住以下几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学效果的提升是明显的。

一、提出预习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设计一个方案,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分析、思考、设计、证明等几个步骤是比较困难的。我们要把设计的方案先作为预习作业布置下去。不管学生设计的方案是否合理正确,至少在独立思考这个问题时,他是动了脑子去想,动了手去写。可能在某一个环节上他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就够了,这已经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同时,学生对题目的进一步熟悉也为课堂上解决这个问题节省了时间。带着问题预习课本的过程,正是学生寻找疑问的过程,也恰好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为第二天的听讲解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借助于多媒体,归类展示多样化的方案

教学时,不可能逐一展示评析学生的设计方案,我们采取归类展示法。利用实物投影对有代表性的几个方案,逐个展示评析。评析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来当一回评析老师。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方案的设计者可以逐一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疑问,对于解释的不合理之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在学生的讨论争辩中使方案更加合理完善。特别指出的是,归类展示的方案中,要有比较合理的,更要有基本思路正确,但某一环节不合理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讨论的重点放在那些看似合理却不合理的方案上,重点讨论为什么不合理。

三、实施操作方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设计的方案经过归类展示、分析讲解以后,感觉学生掌握得很好。实际上,前面的两个环节,我们只是纸上谈兵。设计方案本身是一个实际问题,真正设计方案时出现的看似合理却不合理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少动手这一环节。试想,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际操作的话,他就能发现方案中的不合理之处而加以修改,因此,实施操作方案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应该怎样进行方案的实际操作呢?这就要根据所设计的问题来采取恰当的操作方法。经常用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集体操作。这种方法适合于操作起来比较困难的方案。比如,讲解“利用全等三角形测距离”一节时,重点设计了两个问题的方案,一是测池塘上两点的距离,二是把池塘改为小河测距离。考虑到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此类的问题,可以采用集体操作的方法。选择一个比较开阔的地方,用涂料画一个池塘,池塘虽然不能和实际的池塘比但是要尽可能的大,用两面小彩旗插在池塘的两处表示两点 。教师引导几个学生逐一操作演示几个有代表性的方案。特别是把池塘改为小河时,涂料所表示的小河两岸要画得长一些。操作时,学生可能会顺着未画到的地方过去测量。第二种方法是分组操作法,这种方法适合于教具简单,操作方便的设计方案。比如,学习“生日相同的概率”、“池塘里有多少鱼”时,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不管是哪种方法,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教师要放手给学生,又要能调控过程,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经过实际操作方案后,相信学生对自己方案的不合理之处更能理解到位,记忆深刻。

四、口头复述方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经过思考、评析,学生对设计问题的方案理解非常透彻了。但是,写出来时就会发现很多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语文功底差,句子不通顺。二是数学语言不规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就要学生进行口头复述方案。口头复述方案除了不断地穿插在我们的教学活动里,还可以在一些特定的时间进行。比如,进行实际操作时,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下体育中的解说,让一个口头表达优秀的学生来当解说员,操作与解说同步进行,教师可随时予以点评。同时,其他学生做好复述的准备,真正做到耳、脑、眼、口并用,充分调动他们的五官功能,提高记忆效率。检查学生的口头复述并当面点评、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

总之,新课改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为重要。数学学科设计方案,就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目标。设计方案有法而无定法,以上仅是本人教学中一点尝试。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设计方案的教学,引导学生实地操作,屏弃纸上谈兵,避免眼高手低,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