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认为,划分学生学习“长”与“短”的标准就是他们的成绩;导致成绩差异的原因在于他们的智商高低、兴趣高低、努力程度以及学习方法;采取的措施应当是扬长的同时更注重“补短”: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加大师生时间投入,唯有如此,才能收到最大成效。然而,结果大多不尽乎人意:“短”没补起来,“长”反而退步了。对于这样的情况,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创立的多元智力理论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扬长以求补短

以前,我们往往把扬长与补短分割开来,实际上这二者关系极为密切,通过扬长完全可以补短。采取这一策略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培养发展智力强项是教学中最直接的和最容易的,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智力潜能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还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帮助其形成热爱学校和学习的情感,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是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将自己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从而使弱势领域得到发展。例如,讲故事所需的条理性与几何中的推理过程有共同的“线”性结构。

三是让优势智力各不相同的学生展示各自的长项,将有助于每个学生获得各自独特而又平等的地位,有助于形成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由此,扬长补短将在学生之间获得新的含义。

二、对教学的启发作用

1.要全方位了解、发现各个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

关于发现优势智力领域的方法,建议观察学生在课堂上“不规矩的表现”——语言智力发达的孩子老爱说话;空间智力发达的孩子爱涂涂画画;交际智力发达的孩子善于与人交往;肢体运动发达的孩子爱做小动作。这些表现实际上是学生向教师表示他们具有这些特长的信号。另一个方法是观察课余时间无人指导的时候,他们做些什么。“光谱方案”为此建议教师:①某个时间专注于观察某一领域;②以各特定领域的关键能力为依托;③关注儿童的兴趣和能力;④重视儿童的学习风格。

2.扬长的方法:创造多元风格的教学

(1)以个人为中心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加德纳设想,在发现学生各方面的“长”、“短”之后,教师应充当“学生课程代理人”,根据学生的智力结构,向学生提出选修什么课程或怎样学好有关内容的建议。此外,有人进一步提出应当允许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课堂规则;应当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尊重与关怀,将使得教学更具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立足强项,重在迁移”的教学设计。该设计意在多维度地构建每个儿童强弱项间的搭桥方案。方法有:①学习内容的迁移。学生优势智力领域的内容可用于其他领域。例如,如果某学生在电脑操作上胜人一筹,可建议他针对某项操作技巧作一份说明,并向其他同学现场演示讲解。②学习风格的迁移。某位以唱歌舞蹈为优势的学生,学习时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与耐心,在阅读上可能一遇困难就心烦不已。此时强项中表现的风格就是探索其与弱势领域的切入点。③结构性成分的迁移。如果某学生在音乐与舞蹈上有天赋,那么诗歌中的韵律以及朗读课文时的抑扬顿挫都可能成为引导他对语言文字感兴趣的突破口。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这种迁移中起着关键作用,因为研究已经证明,学生不会自动完成迁移,他们需要老师的帮助。

(3)多元切入的教学策略。这种策略视理解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因为真正的理解和深入的理解不是轻易就能实现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几乎每一个值得理解的概念,都可以用许多方法来下定义,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和讲授。一方面,这可以找到不同的切入点来适应不同的学生。加德纳打了个精彩的比方:将要教给学生的内容“设想成五个门或入口的房间”。对学生来说,哪个入口最合适,入门后走哪条路线最顺利,都因人而异。教师要能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独特学习模式,注意教材课文、影片、计算机软件的不同运用和不同教法,成为学生与课程的中介。另一方面,多种方法的运用,也使学生采取不同的观点、立场来看待同一现象,促使学生用多种方式理解它、表现它,并寻求这些理解和表现方式间的联系,以达到“深刻理解”。

最后,我想指出的是,多元智力理论引发了很多人的学习、研究与实践的浓厚兴趣,并得到了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以上只是一种粗浅的抛砖引玉式的介绍,希望能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