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数学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好地学习数学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新课导入生活化

兴趣是调动学生求知欲的内在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老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是激发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手段。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出示一幅形象生动的画面,通过故事情节把孩子引入到动物世界的童话中去,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画面中。在放手让学生试着自己数出图中动物的数量的过程中,对10以内的数有了初步的感知,学生就会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使学生感受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问题一样,无形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二、亲身体验,心灵感悟——例题选择生活化

教师应大胆地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使学生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新学期开始了,小丽准备添一些学习用品,带了50元来到商店,请你们帮助小丽出出金点子,要买些什么学习用品呢?

学生甲:我买一个书包和一个转笔刀。

30+17=47(元) 50-47=3(元)

学生乙:我买一盒水彩笔、一个文具盒和一本笔记本。

18+12+8=38(元) 50-38=12(元)

学生丙:我买一块磁性画板和一盒水彩笔,再买一本笔记本8元。

24+18=42(元); 42+8=50(元)

……

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都应该给予肯定、表扬,不能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设计问题,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相互学习,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学会解决数学问题。

三、紧扣课标,精选巧用——手段关注生活化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然而每一次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后都未能完全摒弃原先沿用的传统的教学手段, 尽管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缺点和局限性,但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与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又相辅相成。在教学中教师可自制一些教具辅助教学,也可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废品(易拉罐、矿泉水瓶、酸奶盒等)自制一些学具,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水平和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来组织教学活动,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灵活选择,因势利导——教法渗透生活化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 ,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以“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出示大小比较接近的两个画框(面积分别为12平方分米和10平方分米),请学生观察比较面积的大小。开始学生意见发生分歧,发现仅靠前面学习的观察法已经难以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你们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了,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有的说:“用尺子量,因为我发现爸爸在计算房间大小的时候是用尺子量的”;有的说:“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小纸片摆一摆,看看可以摆几个。”……教师则抓住时机把画框反过来,呈现出有小方格的一面,学生一看就明白还可以数格子比较大小,就这样数格子法应运而生,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学习数学的方法。

总之,我们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