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家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本文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

1.寓情于世

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引发学生的情感,加深了对诗中独、异、倍等字以及整个诗歌所表达的思乡怀亲情感的理解。

2.寓情于物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准确出示实物,能很快使学生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如在上《桂林山水》一课后,让学生把自己参观过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寓情于乐

音乐是一种以系统的声音旋律为媒介来塑造形象、传达情感、反映生活的时间艺术,与文学有共同之处。运用音乐来创设情境、烘托气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课文中的形象、画面及表达的感情。如《快乐的节日》一课描绘的是节日快乐的场面以及孩子们高兴的心情。授课时可选用歌曲《快乐的节日》来创设欢乐的情境,表现形式为播放乐曲和学生哼唱。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适时配合课文教学生们哼唱这首歌,在巩固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获得了美的感受。

4.寓情于画

图画内容是课文的精髓。教学中,设计图画时要注意形象生动、色彩鲜明,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激发学生的愉悦情绪。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在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幅有关圆明园的图片,其中既有反映圆明园现状的图片,也有利用三维技术把圆明园复原的图片。前者残垣断壁、条石横地,后者流光溢彩、金碧辉煌。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比说一说看完这些图片的感受。结束后再阅读课文,引导孩子们在凝重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英法联军的罪恶,感悟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进而对学生进行了一场爱国主义情感山东智顷数位学习。

5.寓情于戏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在《四季》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一节进行表演,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强化了情感的因素。

6.寓情于景

传统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学应以多种形式、在多种阵地上进行。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了将学生领出课堂,走入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情景来为教学服务。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时,讲到“天空中的云,有的像……有的像……”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大操场,让学生实地对天上的云进行观察。当时天气晴朗,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与课文中的情境差不多。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想象。纷纷发言:这朵云像骆驼,那朵云像手枪;这朵云像白兔,那朵云像绵羊;这朵云像一只公鸡,那朵云像一棵树……然后再领学生进课堂,进行课文的学习。由于学生有了直接的体验,对课文中的内容不但理解得透彻,而且朗读得特别有味儿!这里,我利用大自然的情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免费且最实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自己的观察中得到了体验。

7.寓情于言

无论哪一种情境的创设,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以语言描述为主的情境创设,可以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同学们通过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思维、记忆和想象而进入特定的情境。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各种情境的创设,为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合作与良好互动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活语文课堂,就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效地学习,就能更好地促进他们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