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怎样指导学生习作,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是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针对这一现象,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点看法与体会。

一、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1.让学生“我”手写“我”心。三年级学生开始习作,训练内容要不受题目要求的限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先说后写。让学生明白习作就像和别人聊天、谈论一样,把自己说的话用文字写出来就行。先让学生写身边熟悉的事物,如:写植物类习作。可以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再让学生把植物的大小、形状、颜色、气味等说出来,最后再把说的话记录下来。这样从植物到动物再到人,循序渐进,慢慢地学生就克服了畏惧心理,就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了。

2.批改学生习作要坚持鼓励为主。小学生开始写作,一定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不要急于求成,急着改正学生作文中的小失误,而要善于发现和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用得好,都要找出来全班宣读,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孩子觉得有成就感。学生对习作就会有信心,久而久之自然就会愿意习作,乐于习作。

3.建立班级优秀作文集,激发学生兴趣。每次习作训练,班上都有相对写得好的文章,老师要善于发现,并积极鼓励,除了在班上宣读之外,还要让学生誊写出来装订成册。长期坚持,随着时间的推移,班级的作文集也就越积越厚。当学生的作品被收录,不但对他本人是莫大的鼓励,同时,也会带动其他同学努力习作,争取自己的作品也被入选。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向报刊投稿,学生作文一旦发表,尝到了甜头,习作兴趣就会更浓。

二、观察生活,积累材料

1.教学生会观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把事情表达清楚。小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观察顺序,如从远到近的顺序、从上到下的顺序、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我在指导学生写《家乡的柿子树》时,我先让学生远看柿树是什么样子的,走近又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让学生按从上到下的顺序仔细观察。学生观察完后先说再整理。学生既有话可说,又有内容可写,慢慢地也掌握了观察顺序,会观察了。

2.坚持写日记,发挥日记积累素材的作用。引导学生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写清楚,写具体,写生动,长期坚持下去,就为写作积累了第一手材料。学生习作时就有材料可选了。

3.善于积累运用。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积累优美句、段。我们在教学时要重视积累,把文章当中的好词好句好段摘录出来,让学生熟读成诵,进而让其把积累的好词佳句用到习作当中去。如:莫青同学在写我的爸爸时,这样写:“爸爸的手很粗糙,手掌结了一层厚厚的茧,一到冬天就龟裂的厉害,摸上去像砂纸,更像松树皮。我最怕他的手摸我的小脸蛋……”。虽然只用了一个比喻句和“粗糙、龟裂”等词语,语言却生动了,表现力也强了。

三、重视作文批改

作文批改是检查和评定作文目标实现的程度,以及作文中存在问题的过程。我们要克服作文批改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参与的倾向,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措施,使学生参与到作文批改中来,师生共同审视作文的得失,品尝语言 的甜美,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步,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完成习作任务后,第二天让学生给自己的习作下评语打分数。再让谈自己对习作中的哪些地方比较满意,哪些地方还觉得不足。

第二步,学生互相批改。通过小组、同桌之间交叉批改,达到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目的,使学生在欣赏别人文章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既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也学会了欣赏别人,尊重他人。

第三步,教师点评。教师点评不但要指出作文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以免学生再犯同样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发现新颖独到之处供大家分享。学生的习作水平是相对有限,互评时不太容易发现文章所有的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教师来补充。尤其是一篇优秀文章,有时也可能是一篇不符合要求的文章,学生很难分辨。如本次期中考试作文题目是《 变了》。要求横线部分指某人,并通过具体事例说明他变了。而一部分同学写作时却写成《家乡的道路变了》,初看文章很好,但不符合要求,学生很难看出来。所以还需要教师的点评提高。

最后,再写这个题目。自评、生评、师评后,学生结合同学教师的批语,再次审视自己作文的得失,看看文章哪里需要修改,应该怎样修改就更好了。再让学生重写这个题目。学生都会比上一次写的好得多。

总之,写作水平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相信只要学生有兴趣,会观察生活积累材料,重视作文批改中的交流和鼓励,学生的习作水平一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