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下文就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一、推理的概述

推理是由已知推断出未知结论的过程,它是一种形式逻辑,通过推理,我们可以从已知的知识中获得未知的知识,特别是那些通过感觉和经验得不到的未知知识。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从一般规律出发,运用逻辑证明和数学运算得出特殊事项的规律;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从许多个别事件中总结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

推理是一个科学的思维过程,人们在探索新知识的时候离不开推理这种思维方式。在学习中,需要通过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把已知和未知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构建起沟通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之间的桥梁。已知知识是推理的前提,人们通过逻辑推理得出未知的结论。经常开展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有利于人们科学系统的理解知识和开发智力。

二、推理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推理过程其实是分析矛盾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学生理解知识和开发智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推理能力的作用还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进行冷静的思考,对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小学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成绩是由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决定,解决问题能力高的学生成绩通常都不会很差,而解决问题能力差的学生成绩通常都很差。所谓解决问题能力差是指学生无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他们只会学习,却不会实际运用,这种情形下,学习对他们而言则毫无意义。

数学是一门演绎的科学,推理是数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从观察到实验再到猜想最后得出结论。必须让学生学会合情推理并初步养成演绎推理的习惯,在实际生活中,当他们遇到各种实例,便会自己去尝试思考分析、主动去寻求答案,他们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会享受到思维的乐趣,获得成就感,这样便会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显得格外重要。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1.首先应培养学生对推理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推理的空间

在教学中,首先应做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之后才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进而乐于 去学习探索,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推理能力源于数学猜想,大胆地去猜想,然后去探究猜想的正确性,不断修正,最后得出证明。作为数学老师,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应该试着将碰到的各种问题交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给他们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地思考问题,以此鼓励学生们进行猜想,激发他们探索发现的兴趣,让他们学会思考并乐于思考,通过实验、归纳、同类比较等方法去验证他们的各种猜想,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们不断地探索发现,新的方法、新的思路不断涌现,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这些都给学生们推理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将教学融入生活,寓教于乐,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推理

数学不仅仅只是由枯燥无味的数学法则、性质、公式等组成,它也可以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小学数学其实是跟生活密不可分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要用到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一点,从而让数学教学不再枯燥无味。下面结合几个实例简要叙述一下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譬如,圆锥体的体积=底面积×高×1/3,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由此可以看出相同底面积和高度的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的1/3,但为什么是1/3呢?为什么不是1/2或者1/4呢?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有了疑问,那么便可以用事实来验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出相同底面积相同高度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接下来就很简单了,将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子倒进圆柱体容器中,3次恰好装满圆柱体容器便证明了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通过这个小小的实验,学生们首先加强了对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知,对于他们来说这两个名词不再仅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具有直观的形象;其次,他们明白了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联系,通过自己怀疑——验证这个推理过程得出的结论让他们印象深刻。由抽象的公式到具体的实验验证,思维由浅入深,有利于他们推理能力的提高;最后,直观的实验过程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他们便会乐于自己去解决该类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各项能力都得到锻炼。

再例如,现在有7个硬币,将其进行排列,请问如何排才能使在同一条直线上有三枚硬币的直线数最多?这是一道趣味性比较强的题目,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尝试,用7个硬币摆出答案。题目的要求是一条直线上有3个硬币,所以学生们肯定不会像下面这样排成一条直线,这种排列方法,有3个硬币的直线数为零。

既然是3个一排,那么最简单的想法是先拿出6个硬币,3个一排,排成并列的两排,剩下一个再搭配下便又形成了一条直线,如下图所示:

但是,这样的排列方法下,两边的硬币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稍微将最下面一排左右两枚硬币往外移一点便是另外一种结果,如下图:

这种结果得到5条直线,那么5条直线是否就是最多的结果呢,还可以让学生们再尝试移动硬币,看是否可以得到更多的直线,经过试验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将最中间的那枚硬币稍微往下移一点之后,我们便可以获得6条直线,见下图: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们可以从中获得不断探索发现的乐趣,在探索中逐步靠近正确的答案。

最后一个例子,甲乙两人在一张桌子上玩摆棋子游戏,每次摆一颗,两人轮流摆下去,棋子不能重叠,不能移动,也不能超出桌子范围,最后谁摆不下棋子谁就输。问先摆的那个人放在哪个位置一定会赢?这道题目的答案是事先摆在正中心,然后对方在哪摆你就在其对称位置摆放。这个答案看上去很正确,且不说实际操作如何,单从理论上看还是行得通的。可是这个论题本身却是一个伪命题,我们假设这张桌子不断缩小,直至缩到只有一个棋子那么大,那么先放的那个人放上去就直接赢了,后放的那个人根本就是没有参与就直接宣告出局,所以说这个题目本身就没有意义,单纯只为出题而出题,实属伪推理,像这种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并不能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同时,还应注意一点,那就是避免为了推理而推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重在过程而并非片面追求结果, 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能力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对于老师来说,切忌用大量的具有推理性的题目来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这些题目做得多了,学生自会形成条件反射,可以很轻松地解答类似的题目,可同时却也存在着隐患,那就是在做普通数学题时不免会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审题的时候思路总是要绕几个圈子,有时绕着绕着便把自己绕进去了。因此,用大量数学题来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这种方法并不可取。老师应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判断,而非教给他们解题的思路模板,这样容易形成定向思维,极不利于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

四、总结

小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去大胆猜想,在学生验证猜想的过程中进行适当指引,鼓励支持他们的奇思妙想但同时也要及时纠正他们不切实际的猜测。学生和老师的紧密配合,不断提出猜想、验证猜想、修正猜想、得出结论,良性循环,学生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进行创造,亲身感受了验证和证明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接触到很多的学习材料,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乐于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渐领悟到各种知识,提升自己各项学习能力。

推理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以及生活中可以从容面对各种困难,通过逻辑分析准确判断从而解决这些难题。作为老师来说,教给学生学会推理远比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时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之后老师的教学任务也将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