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已成风气,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局面已开始形成。带着对新课改的美好憧憬,几年来,我在教学过程中也进行了大胆地实践,现将自己的一些点滴拙见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激活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业无趣,必不乐学。强烈的兴趣是促使教学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并逐步养成爱学习、善思考的态度时,才能知难而进,锲而不舍。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会从内心里产生学好这门课的自我要求,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自觉地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如:为了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语文的丝缕。结果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有从广告、电视、标语、商标、商店匾额、公司招牌等多种渠道获得了语文知识。在本次活动中,一位学困生的一句广告语:“老太太今年六十八,一口绝活顶呱呱,六十岁照样上台,为什么呢?牙好呗!”顿时让整个整堂活跃了起来。可见,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没有学不会的,而且结果惊人。可见培养学习兴趣是关键所在。

二、小组合作要照顾到全局,用好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提倡学生要合作探究学习。我们的课堂合作学习小组往往是按座位就近搭配分组,有时还特别注重学习程度搭配结合,这样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往往就不是一个平等的关系,而是一个依赖的、主从的关系,即知识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就成了小组的主帅,自觉不自觉地包办了一切,代替了一切,而那些学困生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附庸,甚至一言不发。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就十分关注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以便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学时要合理组织小组成员。小组讨论交流时,多采用轮流发言式,要以“弱势群体”为中心进行合作探究。

三、学科之间要联系,构建全能课堂

《课标》指出:应拓宽课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更好地为“大语文”观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如:学习肯定句和否定句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借用七年级数学有理数乘法的“正正得正、正负得负、负负得正”的法则来学习,就能简单明了、准确地判断出陈述句中的肯定句和否定句。课文中如《统筹方法》、《向沙漠进军》等课文有数学知识;《死海不死》、《琥珀》等课文有物理、化学知识;历史、地理的知识渗透比较常见。因此,要求教师也应是“全能型”。

四、课外延伸要及时,充实课堂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课程实施更多的应该“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如学了《走一步,再走一步》后,我让学生写写心得体会,就能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明白在困难面前不要惧怕,要将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就容易克服了,同时也能得到写作训练。学完《春》一课后,举行了一次“春之声”朗诵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增加了课外阅读量,岂不是两全其美吗?再如举行完“漫游语文世界”后,再让学生用语文,分别给人、商店、公司等起名,不仅延伸了课堂,而且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实用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评价学生活动要适时,完善课堂

我们大多数教师的评价流于形式。儿童往往是为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认可而学习,因此我们要学会赞扬学生。教师的微笑、赞许和象征性的红星或纪念品都对学生的学习有激励作用。教师在课堂上不要急着让学生去回答你提出的问题,要学会期待和等待,期待是一种关爱,等待是一种尊重。“你坐下吧”其实是一种批评。“你错了。”“我错了?错在哪?”其实是学生的想法错了,作为学生本人并没有错。因此教师应对学生作出正确的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就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差异提出合适的问题,让站起来回答的学生都能答对后愉快地坐下,对于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不管讲得正确与否,都给予一定的评价和鼓励。

因此,我们应该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树立新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理念,改变以往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行为,再造一个全新的自我,营造一堂堂精彩纷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