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靳健教授根据布鲁姆目标系统要求,建立了语文课程三维立体目标系统结构图,它涵盖了新课程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所有内容,突出了语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言语实践、思维磨砺、审美体验、知识积累、能力训练等特点。正如长方体的长、宽、高三个维度决定了长方体的大小一样,三维目标的融合不但决定了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 ,也体现了素质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高度。

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系统结构图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并没有正确领会“三维目标”以及“三维目标”的彼此渗透、相互融合,而是人为地、机械地将它们割裂开来,看作一个个单独的目标。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该让学生学会的知识和能力却“不教会”,该让学生会学的过程和方法却“不会教”,该让学生乐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却“教不会”,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现象:

一、知识和能力马马虎虎

知识能力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是阅读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然而在不少课堂上,有些教师不能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实施与具体操作,为了突显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忽略了知识和能力等基础性目标的把握,出现了游离于知识之外或凌驾于知识之上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一种“头重脚轻”的脑体倒挂现象,因为“双基”毕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也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不可缺少的“物质”载体,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如果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在“过程和方法”方面做文章,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玩花样,那无异于空中楼阁。

某教师在教学《三峡》这篇课文时,在让学生交流课后找到的一些关于三峡的资料后便播放《三峡》的录音让学生了解本文是如何介绍三峡的,这种用“机器人”的声音代替师生朗读的方法使原本应该扎实训练的朗读能力给忽略了。朗读后教师就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三峡的风光片,再让学生比较是风光片好还是课文的描述好?自始至终,图片交替着在学生的眼前晃动,学生动笔、动口的权利被剥夺了,根本体会不到文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其实,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一味追求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或者偏离文本,过早、过多地补充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却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就会使教材受到冷落,教学活动也就失去了认知的停靠点。可见,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点,如果脱离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用能力,语文综合素养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过程和方法简简单单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的教学方式,鼓励、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多向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引导者的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更要注重方法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但反观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教学过程和方法过于简单,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激活,缺少真正的过程体验,所学的知识只是一些现成的结论,很难有对方法的感悟,更难有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领悟,过程和方法的价值无法充分体现。

某教师在《忆读书》教学中,在探究“文中哪些语言体现了读书能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和“哪些语句印证了这个看法?”这两个问题时,面对学生因时间仓促而思路堵塞这种情况,教师并不是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深入文本,组织小组讨论,而是急着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以老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以老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课堂上只剩下老师的自问自答,没有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这种没有留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与空间、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的过程与方法显得过于简单,学生也便无法养成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习惯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轰轰烈烈

目前课堂上比较注重让学生多活动,常常出现称之为“动中学”的方式:教师经常利用多媒体或本身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从表面上看过程体验似乎轰轰烈烈,但是这些活动不能立足文本,更多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结果是虽有活动之“名”,却没有活动之“实”。其实这是一种忽视了三维目标的交融性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虽也注重了过程和方法,却只是一种知识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或能力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甚至是游离于知识和能力之外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这种失去学科特性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虽也有热热闹闹的过程体验,但它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

苏教版课标教材中有一个以“唱”代学、以“听”代教的歌词教学案例。上课时,教师先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接着让会唱的同学上台唱,唱完后就让学生评价,评价后就是学生朗读歌词,思考歌词的大意。之后就是学生自由发言谈这首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谈过之后就是合唱,最后要求学生借自己平时熟悉的歌曲,唱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美好心声。

从教学流程来看,这节课大致体现了演唱——评唱——延唱的教学思路,但执教者在阅读教学目标定位上出现了问题——把歌词视同歌曲,把歌词阅读课上成音乐欣赏课,因而虽然注重活动的过程,但学生所受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更多来自歌曲的演唱、评唱和延唱当中,而来自对歌词的语言品味上的却少之又少。其实,教学中只有注重引导和帮助学生对歌词进行全面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努力去认识这首歌词的主题美、内容美、艺术美,才能让学生与词作者和曲作者产生最大限度共鸣,也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做到真正意义的既有活动又有体验。

针对以上三维目标“顾此失彼”的现象,我们的解决策略是:借助过程和方法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山东智顷数位学习。

我们认为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实现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载体。过程和方法是中介,是实现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桥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核心,是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动机。三者互为基础、互为目标、互为手段和途径,所以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必须关注过程和方法,以语言学习为基础。这样才能够既获得知识和能力,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得到均衡发展。请看以下《春》的教学实录片段。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从用词、修辞、句式、含义等角度来品味作者对春风的描写。

生1:首句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师(追问):你被母亲的手抚摸过吗?

生1:抚摸过。

师:请说说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感觉?

生1:前天我肚子有点不舒服,妈妈就用手轻轻揉我的肚子,暖洋洋的,舒服极了!

师:有人把春风比作魔鬼的手,可以吗?

生1(坚决地):不行。因为春风和妈妈的手一样,都是温暖、柔和的。

师:回答真精彩!请你读一读这一句,传递你被抚摸时的感受好吗?

(生1读得声情并茂,尤其强调了“轻轻地抚摸”处。)

生2:文段还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对泥土气息、花香、鸟儿唱曲、牧童笛声的描写来烘托春风的温暖、柔和、适人。

师:什么是侧面描写?

(生2语塞。)

师(继续紧逼追问):描写春风却大写曲子、笛声,作者是否在走弯路?

生2(脱口而出):因为这是春风中的音乐。

师:如果刮的是台风,风中还会不会有这样“婉转”的音乐?

生2(恍然):作者写鸟儿唱曲、牧童笛声其实都是为了突出春风的温暖、适人,这就是侧面描写呀!

师(感慨道):语言看似千变万化,实际上字字句句都围绕春风温暖、适人的特点展开,风筝飞得虽高,可是却一线在手,这是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啊!

上述案例中,知识和能力目标是品味语言,体会春风的特点,理解侧面描写。教师围绕这个目标,巧妙地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让学生有充分的过程体验,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一开始,当教师要求学生“从用词、修辞、句式、含义等角度来品味作者对春风的描写”时,学生立刻回答“首句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此时教师立即意识到学生其实没有真懂,只是在背答案。于是,当机立断,大胆运用追问,引进学生生活体验,结果学生的“假懂”在引导过程中变成了“真懂”。正是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才有真正的过程体验,后来的回答才体现出对《春》一课的语言有了真正的感悟。通过对描写春风语句的品味,以及侧面描写的学习,学生从中理解到春风的温暖、柔和、适人的特点,从中领悟到了热爱春天、向往大自然的感情。

可见在教学中,我们绝不能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而是要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实际上,不论是写字、阅读、写作还是练习这些过程,都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和方法的学习、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