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实施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上更加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这一理念中的“合作探究”作为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基本前提,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实行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很多时候合作探究教学流于形式,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学生没有掌握多少内容;由于探究的问题设置不合理导致探究没有必要和价值;由于合作探究的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影响到课堂的进度;教师对于学生合作探究的结果缺乏准确合理的评价等等。要克服这些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

任何学习方式的开展都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联系。而“小组合作探究”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要求更高,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善于质疑、勇于探索,要善于倾听他人意见,要学会交流、讨论,要有展示的习惯、总结反思的习惯等等,而这些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要鼓励他们课前做好预习,课堂上要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而且在分配小组的时候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以更合理的方式组建学习小组,从而保证合作交流顺利进行。

二、要准确把握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

要了解所教学生的现状,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才能保证我们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比如,在教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林黛玉进贾府》、《雷雨》两课时,如果班上的学生都没有看过《红楼梦》、《雷雨》这两部作品,对于小说、戏剧这样的文体知识了解不多的话我们就可有针对性地将探究问题降低难度,如果不考虑学生实际将探究题定为:很多人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如果你是续作者,你会怎样安排小说的结局?结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探究题怎会理想地完成?比如对《雷雨》可将探究的重点确定为“从戏剧人物语言中探究周朴园的形象特点”。 所以,探究问题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只有符合学生实际,探究目标才能实现。而这就要求我们要准确了解学生的学情。

三、探究问题的设定要有探究价值和意义

探究既不仅是阅读中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不仅仅是对艺术性的评说鉴赏,而是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它是锻炼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能力,锻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对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的能力。因此,探究问题的设定要准确合理。要“精”,要有探究的意义和价值。这一点,我们再利用好教材的同时可以从历年的高考命题中得到启发,高考探究题很好的诠释了“探究”的意味,如2011年普通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山东、宁夏、海南等)实用类文本阅读第(4)题: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这个探究题具有启发性。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的思维以一种导向,使得学生能沿着这个导向探索下去,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所以教师要精心设置探究问题,保证探究的价值。

四、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

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合作探究时,教师不能无所事事、放羊不管,也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说出结论。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启发、点拨、引导,把握好探究的方向。对于探究中生成的新问题,要能敏锐地分辨清楚,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及时矫正、引导;切中要害的,积极组织探索研究。同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尽量关照到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学生的探究活动。对于学生的探究结论要有一定的引导和评价,要允许学生有不完美的观点,更要正确评价学生的探究结果,以评价来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鼓励那些有思想,有见解,有探究思维的学生,让他们收获探究的喜悦。

五、合作探究的时间分配要合理

现在一节课基本在45分钟,那么如何合理安排讨论探究的时间显得尤为重要,时间把握不好,势必会影响到一节课的整体效果。比如说,如果合作探究的时间安排过短,学生的讨论探究势必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如果时间拖得太长,又会影响到整节课的进度,那么如何安排讨论探究的时间就很重要,一般而言,一节课学生小组讨论到小组展示再到小组点评,其花费的时间至少15分钟。所以一节课讨论探究的问题设置在一到两个,不宜过多,时间控制在15分钟较好,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阶段性学习成果展示——教师点评。这样既可以保证探究的效果又保证了教学的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