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参与型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旨在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创新精神和理解数学能力,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增强教学效果,并最终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且相对有效地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数学教学活动。

一、使学生对学习活动有明确的目标

对学生提出学习活动的目标可以有以下两种形式:

1.由教师直接提出学习目标。

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可以是一本书的、一节课的,也可以是某一具体活动的。如在正式讲授新课前,教师可以将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或要完成的目标告诉给大家。小学二年级一节数学课上,老师对同学们说“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1~6的乘法口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接着学习7、8、9的乘法口诀…”;四年级的数学课上,教师对同学们说“上周我们学习了三位数乘以两位数,今天我们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这种“开门见山”地提出学习目标的方法简洁、明了,使同学们一开始就清楚学习内容是什么,从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抓住重点,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2.师生商讨后提出学习目标。

在小学中低年级的教学当中,教师应更多地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体现出课堂教学的民主,另一方面学生更容易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来。例如,有的教师会这样提出学习目标:

师:我们之前认识了长方形,学习了怎样求长方形周长,同学们还想学些什么?

生:学习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师:如果你们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后,还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就这样,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就由学生说出来了。这种由学生自己说出的学习目标会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树立正确的“互动”观

在大班教学中,学生人数较多,如果教师针对全班的每一个学生,则在时间与精力上不允许之外,更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单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较高,而在小组交流的时间里,除了自己思考之外,不知道如何与同学交流。教师使用了小组交流这个手段,而对其实施的过程和结果给予忽略。那么这种小组交流形式实际上仍然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而没有交流。对此采取的措施是:教师应了解小组交流的组织形式、其过程及其目的,在实施前及实施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在小组讨论交流走上正规之后,教师逐步减少指导,针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再具体指导。这样学生主体参与的培养才更为完善。

三、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首先要更新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观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当然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持有不同的乃至相反的意见。教师对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学生的各种想法与做法,应做到不轻易否定,及时、敏锐地抓住学生思考中合理的成分,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讨论,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保留个人意见,以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地品尝到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后的快乐和成就感。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和判断数学问题,既不轻易放弃自己正确的想法,也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学会对自己的解题策略与学习结果做出适当的评价。

四、加强小学算理教学,促进理解型数学课堂

数学课堂是师生教学实践的共同体,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与合作(智力的和社会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对象的意义获得理解。教师应建立一个以强化数学算理为主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并愿意使用熟悉的表达形式和语言来分享他们原始的领悟。

如果要求学生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与其他同学分享,他们就必定要进行反思与交流,使学生学会反思经历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模仿书本给出的过程,必须反思数的意义和计算中的操作,这就是理解,与其他同学分享,不仅包括演示一个过程,还需要描述、解释和说服等。事实上理解型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技能,适应新情况并能够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

有效参与型教学的理论不仅能丰富教学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能对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指导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本研究对小学数学有效参与型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有效学习现状的了解以及对有效参与型教学策略建构,对广大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开展有效参与型教学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